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乌塔图片 乌塔去掉衣服篇一
攀枝花市第25小学四年组
《乌塔》教材简说
这篇课文写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按事件发展顺序来写。先写初逢乌塔,是在罗马的旅馆里,主要写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装,准备按计划继续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写了乌塔的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周,准备之久,以及独立生活的意识;最后写乌塔和“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在前篇课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另一个目的就是进一步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及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乌塔》教学建议
1、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读懂课文,要给学生充分默读和思考的时间,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事。课文通过“我”和乌塔初次见面和晚上的第二次谈话,突出体现了乌塔的自立精神。这种自立精神从初次见面就可以看出来。这个14岁的小姑娘,虽然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但是从“睡得正香”,收拾行装,提醒“我”去超市买冰淇淋、矿泉水这些小事情中,给我们留下了一点不胆怯,做事从容不迫,还很有经验的印象。晚上谈话,从乌塔介绍自己漫长的旅途,她的自我保护意识(每到一地先查警察局电话号码和经常和家里保持联系);旅游前的准备(查阅资料、挣旅游费);用自己的钱给家人买礼物;就父母爱孩子和允许不允许孩子单独出门的问题与“我”的争论和她的见解;以及在旅游实践中的个人体会这些事情中,我们对乌塔的自立精神有了更充分的了解;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出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事,目的是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为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充分的准备,有了这个基础,学生才会有所感触,有话可说。
2、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后,要引导学生针对这些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教师就这些事件的一点或几点,组织学生讨论。讨论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① 要紧紧围绕自立精神而谈,可以就可不可以单身一人外出旅游谈,也可以谈与自立精神有关的其他事情;② 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③ 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讨论不必求得一致。不管学生怎样争论,但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学了课文后并不是要求学生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安全是第一位的,而是要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
3、课后可让学生把课文内容讲给父母听,听听父母的意见。
导学式教案《乌塔》说课设计
【说教材】
《乌塔》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7册第7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先写初逢乌塔,是在罗马的旅馆里,主要写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装,准备按计划继续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写了乌塔的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周,准备之久,以及独立生活的意识;最后写乌塔和“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及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4、培养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在单元中的位置,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⑴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⑵ 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说教法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学。
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灵活运用自学法和讨论法,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说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提问:如果让你们一个人去国外旅游,你们想不想去,敢不敢去呢? 指名个别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的情况。
2、导入课文:有一位14岁的德国小姑娘却一个人去了四五个国家,她还打算周游世界呢。这到底是怎样的女孩,她又是怎样旅游的呢?我们一起看课文。(板书课题)这样设置悬念,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从整体上去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自读课文
1、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建议学生先根据课前的阅读提示去自学,对于不理解的地方与同桌讨论解决。
2、检查自学情况,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3、提问:文中的乌塔一个人去过哪些国家的城市?
4、观看多媒体幻灯片〈迷人的欧洲〉
三、深入学习,领悟课文
1、让学生快速读课文,谈一谈乌塔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她是怎样旅游的。引导学生由相关事件去感受乌塔的特点,如从“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她一听,高兴得大叫„„”可知其热情、活泼;从“事先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陪儿童玩”可知其生存能力强;从她 “给家里拨电话或寄明信片”可知其有责任感;从她“准备了整整3年,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可知她做事有条理。
2、提问:让一个14岁的小姑娘独自去那么远的地方,好不好?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做评价,引导学生到文中找出能说明自己观点的内容。通过辩论来引导他们提高认识。当双方争执不下时,教师要引导双方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来反驳对方,使得原先持反方观点的同学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乌塔已经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了人们,小孩子独自出行并非不可行。
4、提问:当乌塔问“我”关于中国孩子的情况时,“我”说中国的父母因为爱孩子而不让他们独自远游。这时乌塔说了些什么去反驳?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5、启发思考:由此可见国外的父母和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爱的方式不一样,一个重在“管”,一个注意了适度的“放”。这两类态度哪一种更有利于我们的成长?
6、组织讨论:如何理解“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是不完美的”?你认为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吗?
四、讨论交流,拓展延伸
1、设计问题,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发言。问题如:我们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自立精神与冒险有什么区别?怎样才算自立?从乌塔的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总结,提出建议:我们要学习乌塔的精神,但并不是要像她一样独自旅游,而是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克服依赖思想,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要像乌塔一样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同时也要明白,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出来。
五、课后安排:
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看看他们说些什么。
从乌塔看中外小学生的不同
《乌塔》一课记叙了德国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在罗马的青年旅馆与作者相识的故事。乌塔才14岁,上小学,可她独自一人游历欧洲,让文章的作者敬佩,更让我敬佩。
乌塔勇敢,独立自主性及生活能力强,热情,有爱心、孝心,办事周到,有计划……而中国孩子呢?他们(包括我)都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很爱我们,会带我们一起出去玩,但一般不放心让我们一个人出远门,那是因为中国的独生子女太娇气,缺乏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可这些又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爸爸妈妈太娇惯我们了。家长们望子成龙,可家长们的爱心表现为让孩子免受苦,殊不知过多的呵护只能使我们失去生活、生存能力。不信,我可以讲一个故事,名叫《夏令营中的较量》,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
1992年8月,由日本福冈民间团体组织77名日本孩子到中国,一起举行了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故事大致分为四部分:
1、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睡大觉,日本孩子病了硬挺着走到底。
2、日本家长乘车走了,只把鼓励留给发高烧的孩子;中国家长鼓励孩子,但在艰难路段把儿子拉上了车。
3、日本孩子的吼声在草原上震荡。
4、中国孩子的表现在我们的心中压上了沉甸甸的问号。
我想:还没看故事,看看这些小标题,你可能有些气愤了吧?难道中国孩子就不如别国孩子强?难道他们就这么娇气吗?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充满了竞争的社会,如果祖国的花朵的根只浮在地表而不深深地、稳稳地扎实扎牢,那我们的中国能不落伍吗?
我教《乌塔》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7册教材第7组第27课《乌塔》,给我们所有接触这篇课文的老师、学生和家长上了一堂深深的教育课。这篇课文写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学着本文或学习本文后,我们的学生和家长都做出了不同的反响。
一、学生的立场
我们的孩子是这样说的:“读完《乌塔》,我觉得我们就像一只鸟,想飞,可又被人关在笼子里,怕我们飞不了,飞不动。可是,不尝试着飞,又怎能知道自己的能力?即或我们能飞,但天天被关在笼子里,那么,即使上天赐给我们一对翅膀又有何用?我要向我的父母宣告:‘我有翅膀,我要飞翔!’”很显然,这个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把矛头指向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身上。的确,我们现在许多孩子都是家长的心肝儿,不管到哪儿,家长就会紧跟身后,耐心地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孩子们玩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家长的监视中,这样,孩子们不仅玩得不痛快,也玩得不顺心。家长的这些所作所为,都是为孩子好,目的很明显:别让孩子伤着。结合着乌塔,倾听着孩子们的心声,我和孩子们总结了八条中国有些孩子不能像乌塔一样的理由:
1、有些孩子太受家长宠爱,家长不让孩子自己出门玩儿,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拘束了孩子。
2、有些孩子自己有依赖心,自己的事不能自理,必须要家长跟着,不能独立生活。
3、有些孩子太懒,不能自己受苦去挣钱,付不出自己的旅费。
4、有些孩子在假日宁愿抽出时间玩,也不愿自己挣钱,比较贪玩。
5、有些孩子做不好充分的准备,也想不到要做充分的准备。
6、有些孩子出门会想家,不坚强,动不动就哭鼻子、流眼泪。
7、有些孩子不会待人接物,在生人面前无法与人交流,也不善于与人交往。
8、有些孩子不能迅速地适应环境,离开了“温室”,也不能生活。可见,我们的孩子也是很有理性的,他们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很深刻地反思了自身的不足,孩子的意识是明智的,关键是在这种中国式的家庭里,我们的家长肯不肯撒开手中的线,让孩子们做一个断线的风筝。
欣赏完中国的个别孩子,再让我们来看一下国外的青少年是如何培养自立的:
1、美国中学生的口号是:“要花钱,自己挣!”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2、日本教育界有句名言:“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余的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在这一观念指导下,许多日本孩子学好功课的同时,他们还利用课余时间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到社会上打工挣钱。
3、瑞士这个不大的国家,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着重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
4、德国一贯重视培养孩子“勤奋、正直、可靠、乐于助人、作风正派”等品格。因此,孩子需要独立地去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德国人常说,他们的首要责任就是让孩子懂得,一个人走向社会最终要靠自己,靠自立和自强。
我们比他们差吗?
二、家长的角度
一个家长这样说:“只有博览群书,使自己有一个丰富的大脑,努力地去掌握各种知识,这样才能够完成自己的愿望。‘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我们要让自己的孩子亲身去经历、去体验,这样才能锻练孩子的意志,使他们养成独立自主和思考的意识。这是我们做家长应尽的义务,我们要积极和孩子进行思想沟通,共同学习,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使他们努力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栋梁之才。”感谢我们有这样的家长,起码他们让我们有了希望,看见了新式教育的曙光。
三、我的深思
“我从电视上经常看到意大利,但只有在这里它的美丽才感动了我。”多么感人的一句话!乌塔的这句普通的话正应了我们中国的一句俗语:“百闻不如一见”或“实践出真知”。可是,当今中国许多孩子的生活状况,无不为“小皇帝”、“小公主”包围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把乌塔跟我们的孩子比较一下,德国小女孩显然是占尽了上风!这是中国式教育的一个失误,也是中国式教育的一个悲哀!其实,天下的孩子独立意识都是很强的,只要耐心培养和积极引导,我们的孩子也许并不比“人家”的差。反思我们过去的教育理念,中国式家长的教育方法过于封闭,似乎是太过关心、照顾甚至是保护自己的孩子了。因此,改变孩子们的成长方式,让孩子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首先就要改变家长的思想观念,让孩子从我们的呵护、牵挂、忧虑、设计、计划、任务等等诸如此类的“育婴日志”中解放出来,得到孩子们所应有的尝试、挑战的机会,独立自主的发展空间,以及一条在孩子们自己不断的尝试中所寻找到的属于自己的真正的路。一个明智的家长,要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逐步放开对孩子的束缚,把那颗独立意识的幼苗,放入你精心酿造的营养液中,最终使它开花结果。
掩卷静思,我作为一名家长和一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身上肩负着“走出误区”的重任。最后,我把《桃花心木》里种树人的一段话,送给全天下所有培育“桃花心木”的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乌塔>>教后记
十四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令孩子们的心为之一震。乌塔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拓宽了孩子们的眼界。
回顾我们周围的孩子,无不在父母的羽翼下,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孩子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每天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无忧无虑,经受不得任何风吹雨打。中国孩子的生活,除了学校、电视、电脑游戏、儿童图书和游乐园,便别无乐趣。如此狭窄的生活圈子,不知圈禁了多少孩子的梦想。
因此,在教学《乌塔》这篇课文时,我把重点放在“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了解其他国家儿童的成长经历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上。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引导孩子们品读感悟乌塔对事物的独特见解外,还注意引导孩子们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见解。孩子们都赞同乌塔的做法,独自一人游历欧洲,这是一个多么勇敢的举动呀!
孩子们羡慕乌塔,对乌塔佩服得五体投地,不仅仅是因为乌塔的勇敢,敢独自一人游历欧洲,更重要的是乌塔自主学习的精神(设计好旅行路线和日程,用三年的时间准备这次旅行,阅读了很多与这些国家有关的书籍)、敢于挑战自我(独自一人游欧洲)、自力更生(为了挣旅费,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小孩玩。)
可是,当谈到让孩子们独自一人出远门时,他们都争先恐后地摇头。为什么?因为孩子们缺少那份勇气与胆量。其实,我也知道,应该提醒孩子,向乌塔学习,并不是要模仿她独自外出旅游,而是要在生活中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的精神,丰富自己的阅历。
于是,我问孩子们:“除了看书学习外,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增长自己的见识?”
孩子们自然明白:“外出旅游,这是最好的办法。既可以开阔自己的眼界,又可以增长自己的阅历,丰富自己的经验。积累了经验,这是人生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可是,孩子们又在担心:担心周围环境的安全隐患,担心人情的冷淡,世态的炎凉等等。这些,或多或少都存在,孩子们的担心都可以理解。但是,总不能因为这些,就放弃了美好的梦想。建议孩子们斟酌一下,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有办法了!我可以学乌塔,事先阅读与旅行地点有关的书籍,设计好旅行路线和日程,再让爸妈陪同自己一块儿外出。我给他们当向导。”天真可爱的孩子,为自己有这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兴奋异常。
接着,我给孩子们补充了《山居岁月》和《两个意大利的男孩》的故事。几乎每个孩子都明白了故事的意图: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真希望所有的家长,都能放手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生活意识和能力!希望所有的孩子,可以飞得更高、更远!
《乌塔》初备稿教学反思
今天,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乌塔》一课。小姑娘乌塔的行为不但对于我们班级中的每一个孩子来说是一种震撼,对于我来说也简直不可思议。一个十四岁的小姑娘,竟然独自一人到欧洲去旅行,真让人佩服。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这样设计课堂教学的:首先让学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乌塔是个怎样的女孩,并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作为依据。”接着以“一个小女孩该不该独自出游”为论点,让学生分正方、反方展开辩论。
刚开始,课堂教学按照我的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没想到,到了最后一环节,让学生围绕论点展开辩论时,课堂却变得混乱起来,同学们七嘴八舌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双方争执不休直到下课铃响,也没有辩论出个之所以然来。结果,这堂课在我的懊悔中,在学生的满头雾水中结束了。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我觉得我的教学存在两点问题。一是因为我没能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很好地相结合。学生们课外知识比较贫乏,对于国外孩子的教育和生活情况一无所知,对于其他国家的国情也不了解,所以对于乌塔的很多行为都觉得不可思议,因此就有同学提出了“法律规定,不准不满十八岁的参加工作,为什么乌塔能够打工赚钱去旅游呢?”等诸多疑问。如果我能在课前让学生搜集了解有关外国孩子生活和学习情况的资料,那么对于学生理解“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就有很大帮助了。
二是我驾驭课堂的能力较差,当学生因为“一个人出游如果出现了危险怎么办?”这一问题时,我茫然不知所措,如果我能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反问:“是啊,不管做什么事情安全都是很重要的,可乌塔有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呢?还有,课文围绕‘十四岁的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个问题都讲了哪些事?”再组织小组继续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如:乌塔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她是如何做准备工作的?(整整花了三年的时间,读了大量的书籍以了解欧洲各国基本情况,在家设计好了旅游路线,做好了周密的考虑,还利用每个周末的时间去挣钱准备旅费等。)她这种持之以恒的顽强自立精神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吗?为了安全起见,每到一个地方就先查警察局电话,以备求助。为了不让家里人担心,定时给家里人打电话,寄明信片。她这种考虑周到、有备无患,心里有着他人的品质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这样才能真正形成了人与教材的对话。如果这样安排的话,那么我相信这节课留给学生的就不是困惑了,而是心灵的震撼,是无限的思考。
用好教材 灵活疏导——《乌塔》教学后记
《乌塔》是一篇略读课文,文中的乌塔无论在行动中还是在理念上都有强烈的自立精神,这与我们现在的独生子女有着极大的反差。教学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既让学生对教材深入把握,体会乌塔的自立精神,又从中受到启发思考自己今后将如何去做。
我是这样引导的:“十四岁的乌塔独自一人游历欧洲,你听了这件事有什么感受?”学生都认为乌塔很了不起,这是他们想都没想过的事情,因为这样做很不安全,我可不敢。针对学生的这
些想法,我这样设计问题疏导:是啊,不管做什么事情安全都是很重要的,可乌塔有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呢?还有,课文围绕“十四岁的乌塔独立一人游历欧洲”这个问题都讲了哪些事?你对这些事又有什么看法呢?
这一设计使学生深入自学课文,展开讨论,真正形成了人与教材的对话。如:乌塔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是如何准备的,整整花了三年时间,读了大量的书籍以了解欧洲各国基本情况,在家设计好了旅游路线,做好周密的考虑,还利用周末时间赚钱准备旅费等。她这样持之以恒的顽强自立精神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她既节约又大方,既对自己负责又关心他人,她对自己的路费精打细算,可给亲人买礼物却很大方;为了安全起见,她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局电话,以备求助;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定时给家人打电话、寄明信片。她这样考虑周到、有备无患,心里有他人的品质不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最后让学生思考“面对这样的同龄人的所作所为你们想说点什么?”学生受到了启示:并不是我们简单地敢与不敢去模仿他人的行为,重要的是学习乌塔的精神品质,做什么事都要有持之以恒的自立精神。
乌塔图片 乌塔去掉衣服篇二
乌塔
一、说教材
《乌塔》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先写初逢乌塔,是在罗马的旅馆里,主要写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装,准备按计划继续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主要写了乌塔的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周,准备之久,以及独立生活的意识;最后写乌塔和“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及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4、培养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在单元中的位置,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二、说教法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学。
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灵活运用自学法和讨论法,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你们独自一人出过门吗?最远的到过哪?怎样去的?
指名个别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的情况。
2、有个了不起的小姑娘,她才14 岁就一个人周有欧洲,她的名字叫——乌塔(板书课题)多么勇敢的孩子!我们来学习课文《乌塔》,看看乌塔靠的是什么周游欧洲的?这样设置悬念,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从整体上去了解文章的内容。
(二)、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事,对这些事你有什么看法和见解,把想到的和同学讨论交流,还可以写下来。
(三)、深入学习,领悟课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根据这件事,学生自由质疑,教师相机归纳,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二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两条:
1、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等能力。
2、为下面的教学进行目标定位。
3、各组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点拨,加深理解。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
(1)乌塔如何掌握游历欧洲的路线?
(2)乌塔不怕一个人路上碰到危险吗?
(3)乌塔都到过哪些地方?
(4)你觉得乌塔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如果我是乌塔,你想对我说些什么?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乌塔的自立精神;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从而懂得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出来。
4、辩论: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该不该一个人远行?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设计我认为有三个功能:
1、检测的功能;
2、情感释放的功能。应该说此刻学生情感已积淀到一定程度,需要一种机会释放表达;
3、训练语感的功能。
(四)、课外延伸
根据自身的生活能力,虚拟一次旅行,具体地写出旅途经历,并写出自己的一些感想。
《乌塔》说课稿(学校赛课)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乌塔》,这篇课文是已教课文,所以在说课过程中,我会说一说教学效果。好,下面我就从教学理念、教材、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一、说教材:
《乌塔》一课,讲述的是德国一位14岁的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人漫游欧洲的事。全文叙述的事情具体清楚,揭示的主题耐人寻味。
二、说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主的精神,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2)通读全文,通过答记者和辩论的形式,提出自己阅读的见解,提高认识。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编排和训练重点,本单元着重进行“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的训练,在教学《白杨》、《桃花心木》两篇精读课文的基础上,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读自悟。
四、说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对于略读课文,我们向来强调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同时承担起进行单元组训练的任务。因此,首先必须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总体理解课文内容。这一过程是学生自由地读书,读前提出要求,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阅读。具体要求是:(1)认真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遇到不理解或有困难的地方再多读几遍,并尝试着自己解决。(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理清课文的条理。自读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学习打好基础。
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就比较容易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时,马上进入第二个环节“答记者招待会”。
(二)、细读课文,答记者招待会。
老师说:“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孩居然敢独自游览欧洲,这引起了许多记者的好奇,于是,在中国,在我们砂子塘天华学校五(3)班,乌塔召开了记者招待会。下面请我们的小记者准备好自己的问题,看谁提的问题更有价值?我们的乌塔也要做好充分准备,可别小看中国的小记者呀。”
这时,老师让学生选择自己的角色(记者或乌塔),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准备。在这准备时间里,学生更加认真,更加细心的默读课文,为自己所充当的角色积极准备着。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在答记者招待会上,我特别注意引导孩子表达语言时一定要符合自己的角色。尽量使自己的语言更专业,这时,咱们班参加小记者班的孩子可就充分发挥了自己所学到的本领,好好露了一手。充当小记者的学生,提出了很多很实际的问题。比如:“乌塔,你一个人出去旅游,如果碰到坏人该怎么办?”“你要是生病了,那可怎么好?”“你如果迷路了,你会怎么解决?”“你的钱如果被偷了,或者用完了,你该怎么处理?”等等。这些问题就象孩子们脑海中活跃的火花,也让我感觉到他们长大了,懂得在生活中去思考了。而充当乌塔的同学,也不甘示弱,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据理力争,面对对方一些刁难性的问题,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临场应变能力,做出精彩的回答。就在这一问一答中,课文内容得到了深入了解,也同时训练了本单元的知识点。
在气氛越来越浓烈的一问一答中,不知不觉孩子们的焦点聚集到“小孩子是否能独自出行”这一问题的争论上,开始有了辩论会的雏形。而且通过刚才的答记者招待会,学生已经有了辩论充分的准备。这时,组织一场辩论会便也水到渠成了。
(三)组织辩论,引导深入探究。
这时,学生的思想中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做出结论。把持有两种不同观点的同学分成正反双方,通过辩论来引导他们提高认识。结果,正方观点鲜明简练,认为独自出行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增长见识;反方则担心独自出行的安全、经济负担等问题。当双方争持不下,教师应注意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要引导辩论的双方找出依据反驳对方。经过一番辩论,原先持反方观点的同学就会发现,原来自己的担心全是多余的,乌塔已经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了我们,小孩子独自出行不再是遥远的梦。这激烈的辩论,其实就是学生发表阅读见解的过程。而且,这种见解并非孤立的随意的说,而是密切联系课文,探究课文的过程。而且是积极调动学生思维,探究很有实效又深受学生喜欢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必须要树立明确的观念,要学生学习乌塔的独立自主的精神,教师必须从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做起,从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入手。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教师应充分肯定,只要能说出自己的见
解,都予以鼓励赞扬,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又有利于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养成发表独立见解的习惯。
(四)总结提升,提高认识。
激烈的辩论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但这辩论也需要老师的指导。总结全文时,着重点拨乌塔说的两段话:
(1)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乌塔对中国家长把孩子“关”在身边的做法提出质疑,认为只有每一个孩子都投入到社会中去,才有利于他们的成长;而家长应该积极为孩子创造这样的条件,否则,都不能真正体现长辈对孩子的爱。)
(2)只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电视和书本提供的世界毕竟缺少了切身的感受。乌塔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的好处,给人留下深深的思索。)在总结提升时,需要注意的是,鉴于中国国情和德国国情的不同,不必要求学生一定要象乌塔一样独自外出,而应该首先克服思想上的惰性,然后尝试着去逐步提高自己生活能力。当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外出旅行也不再是困难的事。
(四)、安排活动,课外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可以说,《乌塔》一课的主旨和《语文课程标准》的提法是想吻合的。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对此,我让孩子们开展“学乌塔,郊外寻春记”的活动,活动的范围先确定在“郊外”这一小范围,可以聘请老师、家长同时参加,以小组的形式,尝试自行设计外出线路,自行安排外出设备,自行准备外出经费,设身处地地体验乌塔的感受。活动结束,召开座谈会,总结活动心得,并指导完成一次实践写作。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整个过程中,我仅仅只是一个组织者。在这个过程中,我一次一次地被孩子们精彩的发言所感动,不由的鼓掌叫好。而且,最让我欣慰的是,在语文课堂上,孩子们比以前更积极的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学习《跳水》这篇课文时,孩子们居然提出了七种不同的分段方法,而且都能说出自己的理由。我想他们已经尝到了独立思考的乐趣,这也是我上这篇课文最大的收获。
乌塔图片 乌塔去掉衣服篇三
27、乌塔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并能对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立自强的意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并能对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立自强的意识。
三、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第一次先学后教)
师: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录音(或师范读),要求:坐姿端正,听准字音,快速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听完以后看谁能正确朗读课文。
1.师放录音或范读;
2.学生按要求完成字词注音;
3.指名读;
4.如发现别人有错的,请举手纠正,师板书错误或易错字词
5.视情况完成“后教”;
6.齐读。
四、再读文,要求流利、通顺。(第二次先学后教)
师:课文中的字音大家都读得很准很正确了,相信接下来,大家一一定能把课文读的通顺、流利的;好,3分钟后我们来比试比试。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视情况完成“后教”; 3.生评价。
五、再读课文、理解课文(第三次先学后教)自学指导: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乌塔这样做好不好?(三分钟后我们交流)
1、生自由学。
2、汇报答案,生可补充。
师追问:乌塔这样做好不好?你赞同那一种说法?为什么?
交流
总结
板书:
27、乌塔
生活上
独立自主
思想上
很有主见
教学反思:
课文描写了一位十四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这对从没出过远门的中国小朋友来说,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因此这篇课文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思想意义方面都让我班学生感到新奇、兴奋。故对这篇课文的读书积极性相当高,可以说是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自然收获也相当多。无论是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还是审美的乐趣。总之,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真正做了一回主人。
学完课文后,我在班级里举行了“一个14岁的小姑娘独自漫游欧州,究竟是好,还是不好?”辩论会。这是我班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形式。正反双方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口水之战”:
正方认为只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可以一人外出旅游,这对乌塔今后的成长有好处;乌塔真勇敢,让人好佩服;这是他们做梦都不敢想的事;乌塔是那么自由,离开爸爸妈妈的管束,像小鸟那样飞出去了。哪像他们除了学校就是家,活动的空间那么小,简直是井底蛙,笼中鸟;什么时候他们也像乌塔那样出去走走,闯闯,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反方认为乌塔还小,不应该一人外出旅游,这样太危险;一个小女孩独自外出,家长一定非常非常担心呀!俗话说得好,儿行千里母担忧呀!一个小孩子独自到异国他乡,她能安排好个人的出行和生活起居吗?没有大人的指导,她能增长多少见识呀!漫游世界可是很花钱的哟!虽说乌塔有自己赚点钱,可也要花掉父母辛辛苦苦挣的很多钱„„
好一场唇枪舌剑,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赞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词语。今日,我重温此语
28、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会认7个生字。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书信是交流感情的一种方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书信体的文章——《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出示学习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会认7个生字。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二、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第一次先学后教)
师: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录音(或师范读),要求:坐姿端正,听准字音,快速给不认识的字注音,听完以后看谁能正确朗读课文。
1.师放录音或范读;
2.学生按要求完成字词注音;
3.指名读;
4.如发现别人有错的,请举手纠正,师板书错误或易错字词
5.视情况完成“后教”;
三、学习课文(第二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信中主要讲了什么问题?自己对这些问题有什么看法和体会?(5分钟后,我们来交流。)
1、学生自读课文找答案
2、交流
四、解决疑难(第三次“先学后教”)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看书信的格式,写信时应注意什么?(2分钟后我们交流)
1、生自学。
2、指名答,生补充。
书信:开头
正文
结尾
署名
日期
五、当堂训练
请同学们以给老师写一封信为例,写一封信。
板书:
28、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取长补短
教学反思:
上完了这篇课文后之后,我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可以有所改善:
1.在教学时,建议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主要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中悟出些什么”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柯岩在回信劝告国强时是非常真诚、耐心的,这样才可能令国强信服。然后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推想: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何看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畅所欲言,教师要注意倾听,相机指导,形成互动。
教师还应根据文后的提示,引导学生共同讨论从课文中发现的书信的格式、写法。
2.对要求认读的词语,应让学生多读几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大意。
3.本文的课题富有哲理,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用举例的方法说说自己的理解。
4.课后,可以建议学生之间互通书信,内容可以是互相沟通、消除误解,也可以是交流彼此对成长中遇到问题的一些看法,在实践中学习用书信进行书面交际。
乌塔图片 乌塔去掉衣服篇四
27*乌 塔 教学内容:
27* 乌塔 教学目标:
1、能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乌塔是如何独自一人游欧洲的。
3、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孩子也应该学会自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重难点:
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欣赏激趣 今天,老师先请大家放松一下,一起来欣赏一组美景——【课件出示:欧洲美丽风光图片】 美吗?你想说些什么? 这么美丽的地方,要能亲自体验一番,该多爽啊!
二、导入新课 有一位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历了这些美丽的地方。大家想认识她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了不起的女孩,她的名字叫乌塔。【课件出示:27*乌塔】
三、初读感知
1、个性自读: 瞧(指课题中的“*”),这个小星号告诉我们这是一篇—— 首先来看自学提示【课件出示:自学提示1】
2、感知交流: 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的是件什么事?(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这篇课文讲的是乌塔独自游欧洲的事
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读书是否细心。【课件出示:“考考你”(词语)】 咱们一起来读。
3、难词理解: 你明白这些词的意思吗?谁有疑问?我们有了疑问,怎么办呢?请同学们快快在课文中找到它们的位置,读一读,想一想。找到弄懂,以举手说说你的理解。“语塞”就是我一时不知道该怎样回答乌塔的问题。“逻辑”,我觉得“不合逻辑”,就是不合道理,不合常规。看来,只要我们认真细心地读书,就会有所收获。
四、再读探究
1、简介欧洲 【课件出示:欧洲地图】这是欧洲地图。欧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北部,自然资源丰富,经济文化发达,是世界第六大洲。
2、明确路线 乌塔都游历了欧洲哪些地方呢?请你快速浏览全文,在文中找到有关语句,画出来读一读。谁来说一说? 【课件出示:乌塔游历了欧洲,从家乡德国汉堡出发,到过法国、瑞士、奥地利,在意大利去了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此时正身处罗马,最后还要去希腊。】
3、发表看法: 哎呀,这么长!一个14岁的小姑娘独自游览这么多地方,好不好呢?【课件出示:自学提示2】 赞成乌塔做法的同学请举手,不赞成的请举手!
4、小组准备: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再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到能证明自己观点的语句。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五分钟后,我们来进行一场小小辩论赛。
5、激情辩论: 我们的“小小辩论赛”马上开始!【课件出示:“小小辩论赛”谁愿意来?】正方—— 反方—— 老师来当主持人。旅游可以使人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一个14岁的小姑娘独自游历欧洲,到底好不好?请双方辩个究竟!【课件出示:预设】 辩论结束!这些小辩手能言善辩,表现出色。通过辩论,我们知道:由于乌塔用三年时间做了充分准备,所以她的欧洲之旅非常惬意,同时身临其境的游历也使她感受到欧洲更真实的美丽!
6、了解乌塔: 【课件出示:你认为乌塔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从哪看出来的?】 【课件出示:预设】 同学们通过读书,更深入地了解了乌塔,非常好!
7、个性观点 在乌塔看来,独自游历是件很自然的事,而中国的孩子很少独自旅游,所以乌塔说——【课件出示】一起读。对此,你有何看法? 【课件出示: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咱们一起读读!只有亲自体验,你感受到的世界才更完美。
8、教师建议: 相信只要大家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且具备了独自出行的能力,相信你也能遨游世界,见识不同的风土人情,感受各地的无限风光!
五、课堂延伸:。
1、一分钟演讲。学习了本课,请你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感受。给大家一分钟准备时间,等会儿来个“一分钟演讲”!我们学习乌塔不光要学习她独自旅行的勇气,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她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2、阅读链接: 读完这篇文章,老师感受很深,给大家写了一首小诗。一起来读读,好吗?【课件出示:“小诗欣赏”《勇敢独立的好少年》】
六、总结全课: 在这节课上,我们认识了乌塔这位了不起的德国女孩,她热情勇敢独立,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相信今后大家也会像乌塔一样,在实际生活中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成为一个自立自强的人!
七、布置实践作业:【课件出示】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2、写一篇读后感《由乌塔所想到的》。板书设计:
27*乌 塔 充分准备
热情 有计划 勇敢 有条理
独立 有主见 自游 有责任心
乌塔图片 乌塔去掉衣服篇五
《乌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词语的意思。
读懂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发表自己的见
解。能认识对比描写、语言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特点的表达方
式。
从乌塔身上汲取有利于自身成长的因素。
教学重点:
对文中的人物或事物进行评价,阐述自己独特的看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叙述和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并在阅 读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见解。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启发,引入新课、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去过哪些地方?和谁一起去的?
2、有一个了不起的德国小姑娘也很喜欢旅游,来,我们一
起亲切地跟她打个招呼吧!嗨,乌塔!(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检查预习)检查生字的认读(自由读,开火车读,去掉拼音 读,齐读))多音字“塞”组词。
出示阅读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
把这些词语放入句子中还会读吗?接下来请同学们认 真读读课文,看要求(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学生阅读,同桌交流。
学生反馈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注意学生语言表达的完 整)、出示地图,介绍欧洲
同学们想去吗?大家可以像乌塔一样一个人去欧洲旅 游吗?关于乌塔独自游欧洲的事你有哪些问题想问 呢?
归纳问题:为什么乌塔可以独自旅游欧洲呢? 再读感悟,研讨释疑
关于独自旅游的事情,作者和乌塔交流了看法,在课文
中找一找,在哪些自然段?(6-9)把他们说的话做上 记号。
自由地读一读这些对话。
关于独自旅游的事,老师也有一些疑问,下面由老师来
当记者,同学们来做乌塔,老师来采访你们好吗?
一个人出远门,爸爸妈妈不会担心你吗?
你怎么知道哪些地方好玩呢?
你的旅费是怎么来的呢?
总结乌塔做的准备工作(课件出示)
乌塔也问了作者一些问题,她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
(中国的孩子是不是也这样出去旅游呢?)
分角色朗读
男生读作者部分,女生读乌塔部分
分析对话部分
第八自然段(课件出示))找出“反驳”和“逻辑”的近义词,看看代入句 子是否通顺。
(2)乌塔认为()和()之间没有因 果关系。
(板书“家长同意”)
(3)齐读这一段。
第九自然段(课件出示)
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的?会有哪些不完美的地方呢 ?
四、学习写法、认识人物、刚才大家学习的都是对话部分,这些内容在写法上属于
语言描写(板书),通过这些语言描写,你觉得乌塔是 一个怎样的小女孩?(板书“独立 ”)、我们还能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或者事情中认识乌塔
呢?看看 1-5 自然段,小组合作学习,说说你的理由和 见解。
(1)
热情、活泼(打招呼)
(2)
生活能力强 , 做事有计划(“惬意”,找近义词)
对比描写:和作者对比,和中国的孩子对比。在对比中突
出了国外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立意识。
五、讨论话题
课件出示讨论的话题,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话题小组讨 论。
我们能向乌塔学习什么?
六、写话练习
学完课文,你想对乌塔说些什么?想对自己的爸爸妈妈 说些什么?请你想一想,再写下来。
七、布置实践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小调查《中外小学生的不同》。
查找资料,分析原因,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乌塔
准备充分
独自一人游欧洲——
家长同意
独立
生活能力强
热情、活泼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