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和田大芸发展优势有哪些篇一
在生产中一些大型的设备在封箱的时候很艰难,这个时候就需要气动封箱机的帮忙。气动封箱机是一种效率很高的封箱工具,可以实现自动回位,实现快速封箱的效果。
气动封箱机主要适用于纸箱包装经济快速,容易调整,可一次完成上下封箱动作,即可单机作业,也可以与流水线配套使用,广泛应用在家用电器、纺织、食品、百货、医药、化工等行业。采用印字胶带,更可提高产品形象。气动封箱机轻巧耐用、操作简单、无噪音;侧面皮带驱动,适用较窄纸箱;上下皮逞驱支,适合纸箱。
气动钉箱机可提供您快速封箱,是项很有经济效益的工具,它的虎牙是自动回位的,可使操作人员减少疲劳且工作速度更快,它的穿透深度是可调整的,适用于箱底(调深)和箱面(调浅)的封箱工作。封箱机换带容易,维修保养容易,水平封箱方式,封箱整齐美观单向侧面移动,动作顺畅无噪音,宽度变更采用自动升降设计附压力开关,使侧压结构开放。
气动封箱机和同类产品相比具有着巨大的优势,相信通过上面的详细介绍大家都清楚了。在实际的操作中有很多事项是需要操作人员重视的,只有掌握了气动钉箱机的使用诀窍,才可以安全的操作,顺利完成各项任务。
二、气动封箱机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随着现如今社会技术的发展,气动封箱机在高新技术的帮助下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光明大道,并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封箱机到处存在的日子里,使用者怎么样才能更好的使用它呢?建议大家多了解它的相关信息就能很好的利用它来工作创造效益。
封箱机采用即贴胶带封纸箱封口,经济快速、容易调整,可一次完成上、下封箱动作,也可以采用印字胶带,更可提高产品形象,是企业自动化包装的首选。可分为半自动封箱机、自动封箱机、全自动封箱机、气动封箱机、折盖封箱机、角边封箱机、侧边封箱机等系列。
虽然现如今我国的科学技术领域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与国际的发展水平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因此我国的气动封箱机厂家更应该团结起来,共同努力,不管困难多大,我们也要勇往直前的前进,坚信我们的封箱机必定会走出自己的道路并成国际上机械设备的姣姣者。
文章由豪瑞斯气动工具网整理,转载请注明!
和田大芸发展优势有哪些篇二
和田简介
和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南端。南枕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北部深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东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且末县相接,西连喀什地区的叶城、麦盖提、巴楚县,北与阿克苏地区的沙雅、阿瓦提县接壤,南邻西藏自治区;西南与印度,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的实际控制区毗邻,东西长约670公里,南北宽约600公里,边界线264公里。总面积24.78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33.3%,沙漠戈壁占63%,绿洲仅占3.7%,且被沙漠和戈壁分割成大小不等的300多块。和田属干旱荒漠性气候,年均降水量只有35毫米,年均蒸发量高达2480毫米。境内有大小河流36条,其中喀拉喀什河、玉龙喀什河是最大的两条河流,年径流量73亿多立方米。
全地区辖7县1市,86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1371个行政村,6232个村民小组,辖区内驻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四师,总人口195万,其中维吾尔族占96.3%、汉族占3.5%、其他民族占0.2%,有维吾尔、汉、回、塔吉克、柯尔克孜等22个民族成份。
和田蕴藏着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目前全地区已经发现了60多个矿种、168处矿点,尤其是天然气、煤炭、石灰石、石膏、硫磺、花岗岩、大理石、玉石等储量较大,锂辉石、锑、砂金岩、铅锌矿、亚锰磁铁等金属矿藏也有一定的储量。已经探明的616亿方天然气正在投入民用,石油勘探在加紧进行。同时还有独特的光热资源,全年日照时数2470—3000小时,大于10℃的有效积温4200℃,为利用光热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和田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田古称于阗,地处丝绸之路南道要冲,为古代中西陆路必经之地。有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古代文明,许许多多的人文遗事和古代景观、佛文化遗址引人注目。独特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气势宏大的人造景观,丰富的旅游特色产品等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旅客。尤其是丝绸、地毯、和田玉闻名中外。还有维吾-1-
尔医医药、阿胶、大芸、核桃、石榴、安迪尔甜瓜、山药、杏、红枣、玫瑰系列产品等在全疆乃至全国都独具特色。
和田地区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一是中央将进一步加大对新疆特别是南疆四地州的支持力度;二是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将持续加大对我地区的支持力度;三是西部大开发战略,落实国务院32号文件精神和对口支援的“三大机遇” 仍将发挥重大作用。
近年来,全地区各族人民保持和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和田精神,忘我工作,同心同德、奋力拼搏,不断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2010年,全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59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0.9%,增速比“十五”期间提高2.2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6.2亿元,比上年增长38%,“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20.42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34倍,年均增长21.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0亿元,比上年增长29.9%,“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310.6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8倍,年均增长27%。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十五”末的45.5:15.1:39.4调整为现在的32.9:17.6:49.5。农村经济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以“两个加速、一个突破”为重点的七项富民增收措施全面落实。2010年,农牧民人均增收48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3000元大关、达到3150元,实现了持续突破性增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到20.4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6.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200元,比上年增加1648元,比“十五”末增加5610元。2010年,确定重点建设项目96个,完成投资53.1亿元,“十一五”期间,全地区共确定重点建设项目453个,完成投资164.52亿元。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起好步、开好头,对于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地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各项目标任务意义十分重大。2011年的目标任务是: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3亿元,比上年增长10%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7.45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9亿元(含兵团),比上年增长28%;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4.5亿元,比上年增长15%;实现工业增加值6.9亿元,比上年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3.3亿元,比上年增长1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50元,人均增收500元,比上年增长15.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650元,比上年增长11%;实现就业再就业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6.5‰以内。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和睦,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2011年着力为民办15件实事:
1、认真实施好农村安居富民工程,完成48694户农村安居富民工程建设任务。
2、完成130个重点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稳定解决1.6万户6.6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3、实现就业再就业2万人,重点解决就业困难家庭、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三大群体的就业困难。
4、全地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达到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0%。
5、完成职业技能培训7 万人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0万人次。
6、加强“双语”教育工作,重点抓好226所学前“双语”幼儿园建设,5—6岁儿童入园率达到80%以上,高中阶段(含职业高中)入学率达到50%以上,落实普通高中生活补贴政策。
7、完成和田县、和田市人民医院标准化建设,争取年内投入使用。继续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年内完成52所标准化卫生室建设任务。完成北京对口援助墨玉县、洛浦县人民医院和地区传染病专科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8、全面完成自治区下达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棚户区改造任务,改善城镇居民住房条件。
9、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8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10、完成553个村级文化室和15个社区文化室建设
工程,完成737个农家书屋建设。
11、新建改建20个乡镇农贸市场,进一步改善农村市场环境。
12、全力推进全地区天然气管网建设,做好城市、农村入户工程,加大天然气加气站建设,扩大民用天然气使用范围,提高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效率。
13、完成火车站配套建设,全力支持开通喀什—和田铁路客运列车。
14、加大农村路网建设力度,完成1500公里农村公路建设任务。
15、实施新一轮“村村通”工程,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实现和田市区有线电视网络改造和数字化整体转换,使群众能够看到更多的电视节目。
和田各族人民正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大的胆略和气魄,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加忘我的工作热情,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为全面实现“富民强区固边”战略新目标而努力奋斗!
和田大芸发展优势有哪些篇三
抓好优势把握时机全力发展城
乡发展工作
姓名:李佳
班级:新疆2班
学号:05号
抓好优势把握时机全力发展城
乡发展工作
摘要:
“三农”问题已成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其核心是农民问题,实质是农民增收问题。近年来,由于农产品的价格走低,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在低速增长阶段,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贫困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巨大,第一产业就业空间有限,提高农民收入问题就自然而然地变成如何合理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尽管国家前后出台了“服务三农”等几项好政策,但真正帮助农牧民提高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等问题始终没能得到解决。
关键字:土地,资源,发展,农村,经济,实现
当前,如何发展农村经济是中央最关心、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众所周知中国是农业大国,城乡人口比例失调,农村的人均收入上不去,中国的人均gdp值就上不去。而且长期以来,农业成本高、投入大,效率低、科技含量低,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并逐步加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在新形势下,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经营产业化,产业经营工业化、农民参与工人化的目标,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就此问题,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如下几方面探讨:
一、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经济收入。要针对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1、要用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用现代工业部门提供的物质技术条件装备农业,全面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彻底改变以人力为主的农业耕作方式。
2、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优化粮食生产结构,粮食生产要以增收为目的,要以生产质量高、增加值多的农产品为主,要积极发展粮食产品的深加工,把粗放生产经营模式转变为集约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
3、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畜牧业、林果业、水产业和蔬菜业等,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为了避免地区之间产业过度雷同,实现规模经营,形成区域整体优势。
二、农村经济必须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体制下,突破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大市场对接难的矛盾,才能实现新一轮快速发展,彻底扭转农民增收缓慢的局面。
1、必须盘活土地资源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载体。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首先必须盘活土地资源。要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实现土地资源,尤其是后备资源的有序流转,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开发效益。盘活土地资源,一是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稳定是盘活的前提,只有严格执行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不变的政策,才能尽可能地调动农民开发土地的积极性,消除短期行为和掠夺性经营现象。二是要建立合理的流转机制。鼓励将耕地、山场的经营权通过转包、拍卖、入股等形式逐步向大户、向能人集中,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
2、必须实施规模经营
市场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就是要实行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规模就是市场,规模就是效益。只有形成了规模生产,实现了产品的批量上市,才能降低农产品交易的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确保生产效益。现阶段的家庭承包经营,对实施规模化经营虽然有一定制约,但规模经营并非无路可走,无章可循。只要通过一定途径和方式组织千家万户统一发展某一项产业就可以形成区域性的规模发展。要实现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的骨干产业规模经营,逐步走上主导产业的小型大规模发展之路,我认为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通过龙头企业发展带动产业规模经营;二是通过示范样板的辐射带动形成规模化生产;三是通过能人带动形成规模化扩张。
3、必须突破性发展龙头企业
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就是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与瞬息万变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由于农产品生产与市场之间缺乏必要的联接纽带,分散生产和销售,很难形成规模和优势,即便是形成了规模生产,也会因为分散销售抢市场而出现互相压价、相互残杀的现象,加大了农产品交易的市场风险和交易成本。要确保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突破性发展产业龙头企业,靠龙头将农户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有效连接起来,形成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格局。发展龙头企业:一是要走出政论办企业、管企业的误区。本着谁有能力谁牵头,谁先发展扶持谁的原则,按市场经济规律组建龙头企业,不能搞“拉郎配”和过多的行政干预。二是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龙头企业的发展经营必须兼顾公司、农户等多方利益,防止出现一味追求公司利益而损坏农民利益的现象,只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才能切实起到产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三是要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出台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的环境。
4、必须主攻精品名牌
现阶段的农产品市场已全面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而生产的目的也由解决温饱转向了增收致富。不论是传统农产品生产,还是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都存在着市场营销的问题,在什么都有、什么都多的市场环境中,要实现农产品的有效销售,就必须主攻精品名牌,靠品牌效应占领市场,解决卖难现象,可以就品牌就是市场。主攻精品名牌应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攻特色。创精品名牌必须突出自己的特色项目、特色产品,靠多数地方不具备的优势出奇制胜。二是攻管理。获取名牌后最重要的是配套各项管理措施,防止假冒产品充斥市场而砸牌。三是攻宣传。“好酒也怕巷子深”,在千方百计攻市场的同时,要加大宣传攻势。四是攻批量。创精品名牌的最终目的是要抢占市场先机,实现顺利销售,从而获取较高的效益。因此,必须组织批量生产,形成批量上市,消除有品牌无产品、有产品无批量现象。
三、加快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发展农村经济。
在社会总劳动力中,如果以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的比重由75%降到10%左右作为初步完成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标志,那么完成这个过程英国大致用了300年,法国用120年,加拿大、美国、用了100年左右。而我地和全国其它地区的情况差不多,农业人口比重大、地区差别较大,真正完成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当前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保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根本之计,要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1、要加快城市进程。
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一个地区劳动力转移速度的决定因素。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意味着就业空间扩大,农民外出务工机会也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从根本上说,是要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经济发达地区、大劳动力密集型工厂搬至或设分厂于生产成本低、交通日益通达的不发达地区和小城市,产业和资本出现了加快转移的趋势,这种梯度转移对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发挥了显著作用。为此,我们也要不失时机地顺应这种趋势,大力促进产业和资本的梯度转移。
2、转移方式要多样化
针对目前各地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中普遍重于劳务输出的倾向,在劳动力转移方式上要因地制宜,坚持多样性,要坚持内部与外部、异地与就地、境内与境外相结合,职业转移与身份转移结合,就业与创业并重。
3、支持农民创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要学习浙江致富农民的最大经验“百万农民创业,带动千万农民就业”,使农民普遍得实惠,长期得利益。目前,最有活力的中小企业是民营企业和“个私”经济,而农民创业就是其中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4、发展教育和培训事业是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治本之策。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因此,从近期看,只有针对劳动力不同的文化水平、分层次、分对象、分渠道地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才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从长远看,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把青少年作为最主要的教育目标。
四、必须探索减负新途径
农民是农村经济的主体,农民积极性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村稳定和经济发展。而影响农民积极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负担的轻重。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减负新途径,走发展减负之路。尽快地将农村费改税工作由点到面全面摊开,用税、费的法制化、规范化杜绝乱收费行为给农民带来的额外负担,为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引导农户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种植资产,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要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重中之重。通过企业发展,一方面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实现农民变农工,增加非农收入;另一方面壮大集体实力,变农民上交为集体上效,彻底减负。
五、按统筹城乡思路,还农民以国民待遇。
1、经济上让农民当家作主,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国度里,农民最重要的是生存和发展。经济利益高于一切。农民既需要经济的自由,也需要经济的平等。要让农民在经济上当家作主,各级乡、镇政府应不断依据大多数人民的利益,调整和变革各项现实的制度。把“民主权”思想贯彻到经济领域,应确保每个人在衣、食、住、行、医、教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保障每个人的收入和购买力不断提高;保障所有人参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权力。
2、在政治上赋予农民平等的政治民主权。首先要给农民知情权、发言权,建立与农民对话与协商的渠道和机制。这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农民的强烈呼声。要保障农民的公民权利,必须开辟倾听底层呼声的通道,建立对话机制,创造宽松环境,让农民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呼声。政府部门要敢于正视问题,建立开放式接待制度,面向群众,认真听取农民的申诉与呼声,为农民排忧解难,决不许以任何借口推拖、刁难,更不能随意动用武警阻挠和驱赶农民。
3、要切实保障农民的选举权和代表权,给农民政治参与权,让农民与其他阶层享受同等的各项政治权利,增加农民在各级人大的代表人数。要允许并帮助农民建立自己的组织体系,实现农民自主管理。
4、在教育和公共社会福利事业上赋予农民对公共产品的共享权。
首先提高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做到城乡一视同仁。要尽快改善办学条件,培训提高教师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农村孩子能上学、上好学,改变农村教育落后于城市的状况。其次,要增加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重建农村公共医疗体系。要从财力、物力、人才、技术以及设备等全方位予以扶持,改善农村医疗设施和条件,要认真解决好贫困地区农民因患病而“致贫”、“返贫”的突出问题。
5、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要充分考虑农村人口这个
大头和当前城乡社会保障严重失衡的状况,重点解决好农民养老和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问题。同时,必须建立社会救助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
综上所述,要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我们只有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民富裕化与现代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城乡发展,攻克城乡二元结构,增加农民致富资本,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建立优势互补、协调统一的城乡关系,推进城乡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融合,才能形成以城带乡、以工带农、以农稳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
参考文献
2006年9月14日《农民日报》
2006年4月9日人民网-《党建》
2006年12月7日 《形势与政策》参考教案
2006年10月08日 农业部部长 杜青林《以解决农民实际问题为新农村建设切入点》
和田大芸发展优势有哪些篇四
存忠:对黑龙江发展优势的几点认识
(2005-2-7 9:25:38)
中共哈尔滨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方存忠:老工业基地留给我们的究竟是包袱还是财富,是阻力还是动力?黑龙江省所处的区位究竟是优势还是劣势?与国内其他省市相比,黑龙江省具备六个方面的比较优势:基础雄厚的产业优势,成为加快发展的重要引擎;丰富充裕的资源优势,为加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无与伦比的生态优势,为加快发展拓展广阔空间;潜能巨大的地缘优势,为加快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鲜明独特的人文优势,为加快发展营造了社会环境;重点倾斜的政策优势,为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新一轮加快发展的热潮中,黑龙江省具备其他省份所无法比拟的六个方面的优势。
一、基础雄厚的产业优势,加快发展的重要引擎
产业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以装备制造业为主要特征的老工业基地,曾为我们赢得了“共和国长子”的荣耀与自豪,同时也承受了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补轻工业短腿的冷遇与无奈,虽然我们还存在经济总量增长缓慢、资本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但是,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拥有一批国家重点大中型骨干企业,支柱产业基本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竞争优势逐步增强,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1.装备制造业独领风骚,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产业主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竞争力的前提。黑龙江省最大的产业优势在装备制造业,现已形成了以发电设备、机床设备、机车车辆、农业机械、工程机械、微型汽车、石油化工、煤化工及食品等为主的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拥有“三大动力”、哈航集团、轴承集团、一重集团、大庆油田等一批“国宝”级企业,许多产业和产品处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最高水平,如锅炉及原动机制造、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木制品等行业比较优势在全国居第一位,石油制品、人造原油生产等行业比较优势在全国居第二位。实力雄厚的装备制造业在黑龙江省工业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推动黑龙江全省工业经济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支撑。在黑龙江全省经济总量中,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超过50%,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黑龙江省所拥有的世界上少有的配套齐全、结构合理且发展势头强劲的装备制造业,恰恰迎合了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完全有能力有条件舞起振兴工业的龙头,黑龙江的振兴恰逢其势,并非梦想。同时,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主要依靠国外装备和技术,黑龙江省依托良好的重化工业基础,增强产业竞争优势,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抢占国际国内庞大市场正当其时,潜力非凡。
2.十大主导产业竞争优势增强,成为加快发展的驱动轮。主导产业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牵动作用。除了装备制造业以外,黑龙江省确立的石化、食品、医药、电子、汽车、煤炭、机械、电力等十大主导产业不仅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而且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目前,十大主导产业基础雄厚,规模较大,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在国内同行业居重要地位,仅石化、食品、能源、医药等六大主导产业,规模在全国同行业居前列的龙头企业已达33家,生产能力居亚洲或国内前列,生产的产品在全国位居第一的已达12种,产品数量也很可观,如原油、木材、电站成套设备等产品产量居全国首位,天然气、工具量具、中小轴承等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二位。十大主导产业对黑龙江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突出,机械、石化、食品三大传统支柱产业的总产值占黑龙江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到41%,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三个新兴产业的工业增加值5年增长了70%,成为黑龙江省工业经济
增长的一大亮点。黑龙江全省工业在已经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基础上,2004年又继续保持了良好的态势。可见,依托强大的主导产业,牵动黑龙江全省经济整体发展和快速发展是完全可能的。
3.六大产业基地集聚效应初显,为经济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具有巨大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集群战略已经成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模式。黑龙江省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重点发展了装备制造、石化、能源、食品、医药、森工六大基地。目前,六大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产业集聚初露端倪,带动效应不断扩大。如装备工业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配套协作体系不断完善,哈尔滨、齐齐哈尔两市装备制造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以大庆为龙头的石化产业带初步形成;能源工业、食品工业加大了产业集中度,增强了发展后劲,其中,哈尔滨、绥化南部区域的制奶业已有百家以上大企业;医药工业以哈药集团为龙头,园区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医药工业整体竞争力不断提高,等等。资料显示,2004年1-10月,六大产业群实现销售收入2572亿元,占黑龙江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91.3%;实现利税和利润分别占全部工业利税和利润的96.6%、98.7%。黑龙江象表明,六大产业基地已成为提高黑龙江省竞争力的主要力量,为不断推动黑龙江省形成快发展大发展的强势,在日益崛起的“第四增长极”中占有重要位置提供了现实基础。
二、丰富充裕的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的坚实基础
21世纪,谁掌控了资源,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自然资源作为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经济增长具有稳固的支撑作用。黑龙江省的煤、木、粮、油和土地及淡水资源,在新一轮竞相发展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为我省传统产业调整改造、换代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1.土地资源丰富,是吸引投资的最重要因素。同时,工商建设用地后备资源充裕。即将建设的哈大齐工业走廊,近中期规划用地451平方公里,相当于香港面积的5倍;远期还将规划420平方公里,把土地开发和盐碱地整治结合起来,使其成为黑龙江省具有吸引力的一大亮点。耕地后备资源丰富,通过对现有耕地整理、灾毁土地整理、撤村并屯土地整理等措施,预计到2005年黑龙江全省可新增耕地264万亩,是1999年以来5年间建设用地总量的4.9倍。
2.电力资源供应充足,为加快发展提供重要的动力源。经济要增长,电力必先行。电力是经济发展的命脉,是必不可少的动力源。近年来,我国多数地区电力供应十分紧张,已经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而黑龙江省作为能源工业基地,电力供应充裕,现有电力装机容量1200万千瓦,到2010年可达到2200万千瓦。不仅如此,生产电力的煤炭资源丰富,储量高达221亿吨,占东北三省的72%。黑龙江省电力供应稳定,电价较低,每度电的平均价格大约只有南方省份的一半。特别是可利用地缘条件低价从俄罗斯输入电能,为发展高耗能产业提供可能。可见,黑龙江省电力资源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电价成本上,都具有较大优势,将对黑龙江省加快发展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
3.煤、木、粮、油自然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为加快发展提供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支撑。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经济的增长对自然资源的依存度虽有所下降,但仍建立在强大的能源供给规模基础上,尤其是对煤、木、粮、油等自然资源的需求,而黑龙江省在这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占全国采掘工业的1/4。许多大企业看好了这一点,大唐、国电、华电、华能及山东鲁能将分别在双鸭山、鹤岗、七台河建设煤矿和大坑口电厂。煤的深加工也可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以原煤发展煤化工,其附加值可增加十数倍。此外,在国家把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
务,强调要在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增值转化上下功夫,并相继出台一系列支持措施之际,黑龙江省煤、木、粮、油等开发潜力就是加快发展的后发优势,更是吸引省外投资者的竞争优势。如果我们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实施“以化补油”战略,抓好煤的“四转一开发”,促进林木资源由采伐向培育保护转型,实施林浆纸一体化,就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竞争优势,不断增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后劲。
4.淡水资源充沛,为投资者生产经营及生活提供重要条件。水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东北则是降水和可开发的水资源相对多,耕地资源也相对多的唯一地区,其水土资源配置以黑龙江省为最佳。”可见,面对国家淡水资源严重紧缺,不惜巨资“南水北调”的严峻形势,黑龙江省充沛的水资源,不仅成为我们加快发展的又一亮点,而且为投资者舒心生活、企业正常生产提供重要条件,更为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三、无与伦比的生态优势,加快发展的广阔空间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是一个地区发展潜能的重要标志。为此,世界各地不惜巨资建设生态城市和地区,联合国每年都要评出一批适合人居的城市。黑龙江要实现大发展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为我省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依托。
1.独具特色的生态资源是支撑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湿地,已被列入亚洲重要湿地名录。在全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情况下,黑龙江省这种独具特色的生态资源,将成为黑龙江全省乃至全国未来发展的稀缺资源,成为支撑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弥足珍贵的物质基础。
2.优势明显的绿色农业是加快发展的特有品牌。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深入和健康理念的变化,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迅猛增长。据有关机构预测,未来二三十年是绿色食品生产和销售高速成长的时代,到2030年,绿色食品的生产销售将占总量的80%。面对这样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作为农业大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黑龙江省绿色农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应该成为我们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巨大资本。特别是加入wto之后,面对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我们的农业要实现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赢得迈入国际市场门槛的“绿色护照”,必须发挥这一独特的优势,“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3.前景看好的生态旅游资源将成为拉动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形态,已经成为一种朝阳产业。这是我们在新一轮全国旅游发展竞争中的强项,我们只要充分发挥这些基础性、资源性、区位性的独特优势,就一定能够按照“春季活力世界、夏季清凉世界、秋季多彩世界、冬季冰雪世界”的目标,把黑龙江省打造成蜚声全国、名扬海外的旅游热点城市。
四、潜能巨大的地缘优势,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
从传统经济地理学角度看,黑龙江省地处祖国东北边陲,是中心经济发展的末端和边缘,但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的时代潮流中,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特别是在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我们所处的区位正由“边缘”向“中心”、“末端”向“前沿”转化,传统的劣势已变成现实的优势。我们必须运用时代的眼光,站
在世界经济发展的高度来看待我们的地缘优势。
1.地处“南沈北哈”轴心经济带,为扩大开放提供了重要支撑。东北振兴是区域的振兴,是整体的振兴。在实施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过程中,由于经济的互补和产业的关联,东北三省已经构成了以“南沈北哈”轴心经济带为骨架,以“沈大长哈”都市圈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在这个经济共同体中,黑龙江以其辽阔的腹地,为东北的振兴提供重要支撑。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哈尔滨的辐射牵动作用,以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为重点,打造哈大齐重化工业带,使之与“南沈北哈”轴心经济带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共同参与国际分工,共同创造对外竞争优势。
2.与俄毗邻,是扩大对俄科技经贸合作的桥头堡。毗邻俄罗斯的地缘优势,是国内其他省份无法替代的天然条件,对俄开展科技经贸合作是黑龙江省的传统优势,也是打破末端经济状况的关键所在。从地理位置看,黑龙江省的东部和北部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有3045公里水陆边界线,是国内通往俄罗斯的重要通道。凭借沿边地理优势,经过多年的开发和建设,我们已经开通了25个对俄贸易口岸,构成了水陆空健全、陆海空联运、客货运兼有的过境通商方式。同时,近年来,省内以哈尔滨、黑河、绥芬河、同江等城市为重点,坚持“南联北开”,为吸引国内发达地区参与对俄科技经贸合作,开发建设了一批对俄出口加工、科技合作、商贸、物流、旅游及金融服务等项基础设施,这些都将成为黑龙江省及全国各地加大对俄开放的阵地和平台。占据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地缘优势,黑龙江对俄科技经贸合作的龙头地位当之无愧。
3.位居东北亚中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我们打开国门、打破国界,把黑龙江省放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去考量,黑龙江省正处在东北亚经济贸易区的中心位置,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南部与吉林省接壤,北部和东部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与俄罗斯相邻,境内有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从俄罗斯出海,直达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哈尔滨为枢纽的滨绥、滨洲铁路大动脉,经满洲里、绥芬河直通俄罗斯,省内有直接飞往俄罗斯、日本、韩国的航线7条,这些都为东北亚各国间的贸易往来创造了便利条件,同时,已经开通的25个沿江贸易口岸和若干个中俄贸易互市区,为东北亚区域内各国、各地区的经贸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重点倾斜的政策优势,加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经济发展,既需要产业基础、自然资源、地缘优势等内生力,也需要外在支持力。国家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等一系列倾斜政策相继出台,无疑为黑龙江省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1.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国策,为催生“眼球经济”效应、加快老工业基振兴注入了“强心剂”。在国际新一轮产业转移、资本转移步伐加快和国内新一轮加快发展之际,国家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优惠政策,为奋进乏力的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吹来了一股强劲的“春风”,成为国内外关注和投资兴业的一个新热点和新亮点,加快了振兴腾飞的步伐。如国家实施加大国有骨干企业重大项目的资本金投入、在8个行业试行增值税转型试点、对具备条件的矿山和油田适当降低资源税额标准、实行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和企业所得税优惠等税收政策,特别是出台的灵活处理银行不良贷款、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豁免陈欠税金等优惠政策,为国企改革扫除障碍、攻克堡垒、加快转制创造了条件。目前,黑龙江省已对诸多国有企业不良贷款进行集中处置,通过卸包袱吸引了国内外诸多投资者前来投资与合作。今年中央经济政策取向仍向东北地区倾斜,支持重大装备制造业发展,加大石油、煤炭等行业技术改造投入;选择煤炭、森工、石
油等陷入困境的资源型城市进行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试点,等等。这些优惠政策无疑将对黑龙江省集聚域外资本、人才、技术,攻克体制性问题,突破结构性矛盾,加快发展振兴步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带来更大的商机。
2.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为推动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粮食生产是东北农业的核心。建设东北商品粮基地是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的资源基础,也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中央把黑龙江省作为先行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地区,并实行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补贴及主要粮食品种实行保护价收购等一系列扶持措施,其力度之大、含金量之高前所未有。党和国家的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措施,极大地调动了黑龙江省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粮食生产大丰收,四大作物种植面积增加1200多万亩,预计粮食总产627亿斤,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农民人均收入增加500元,全年达到3000元。正是得益于对农民实行“两免”、“三补”政策,不仅降低种粮成本,减轻农民负担,而且改善了农民种粮条件,对更大范围地吸引跨国公司和著名企业来黑龙江省建立新的粮食产业生产加工基地,迅速提升黑龙江省食品加工业的产业市场竞争力,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不断推动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大发展快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3.黑龙江省被纳入国家推进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试点,为引入战略投资者提供了可靠保障。国有企业改革重组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首要任务,而国企改革的核心就是产权制度改革,突出的矛盾是妥善解决职工的安置问题。随着黑龙江省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将有大批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能否解决好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和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事关全社会的稳定,事关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成败。国家把黑龙江省纳入实施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为我们有效破解这一难题,加快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老工业基地振兴相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目前,黑龙江省已初步形成了以“三条保障线”为基础,“两个确保”为重点,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五险合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截至目前,黑龙江省已有886户企业、50.4万人启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黑龙江全省新增就业50.2万人,有49.5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为黑龙江省经济的腾飞解除了后顾无忧。由于解决企业冗员,减轻企业负担,推动了企业改制,现已有60%的企业正在与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进行招商洽淡。2005年还有80万国有企业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将会引来更多的国内外投资者参与企业改革和发展,为加快我省老工业基地振兴献力。
综上所述,黑龙江省蕴含着巨大的发展优势和发展潜力,认清省情,发掘优势,是把握发展方向、明确发展定位、创新发展举措、加快发展步伐的重要前提。着眼时代,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引入战略投资者,是加快发展、实现振兴的必然选择。发扬“四大精神”,坚忍不拔,脚踏实地,艰苦创业是加快发展、实现振兴的必要条件;目前省委已经明确了发展思路,只要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迎来辉煌的明天,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