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美术教学课程心得体会篇一
内容摘要: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现代化的问题。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培养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在个性等方面获得和谐的发展,而且必须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能力。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各国目前都在摒弃以往那种对美术教育狭隘偏颇的、功利性的理解,认识到美术教育可以建构人的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的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能力。它决不囿于培养几个美术家或创造几件伟大的艺术品,它的最终目的是造就个性完美的人,以及由此产生的整个社会的稳定、协调和进步。
关键词:美术教育 新课改
教育发展
通过学习了几位老师的美术公开课。我发现一个共同的特征——新颖而独特。从多方面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体现了美术基础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新时代美术课同时展示了新形势下美术教育工作者的风采,但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一味求新、求趣。课上的五彩缤纷,形式多样,课堂气氛特别热烈。但教学目的却不太明确,不能实现即定的教学目标,一句话,学生学得轻松,所得甚微。我认为这些问题制约了“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而且因其隐藏在师生共同创造的欢快愉悦的课堂气氛之中,所以更值得我们关注。我们很多老师也会有同样的困惑:这样上美术课是不是有些过了,这样老师备课是不是也太辛苦了?感觉像语文课了……对于这些我感受颇深,由此我从教学目的、现代化手段的运用等几方面,谈谈本人的心得和思考。
1 问题一: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美术教学活动是一个美术素养的内化过程,它最能凸现教育者的智慧和创造性,教学目的细化下的教学目标和登山者的登山意图颇为相似,如何最优化,省时省力的带领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是每一个教师必须且经常思考的问题。就美术教学而言,有其独特的学科性,教学的过程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广大美术教师正尝试着从美术学科的认知、技能、情感等各方面“独辟路径”,以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的身份在课堂中发挥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充分自由的向着美术教学目标迈进。
然而,在实践探索新课改教学模式方法的过程中,我们在上课时出现了一些偏颇现象不能够很好的把握课堂,可能自身就不是很明确其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由此在课堂中过分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夸大了新课改中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度,教师只是一个附属的观者一样,只是偶尔的指点,夸大了学生的力量而大大的降低了教师的作用,因此就出现了该强调的美术学科知识不讲,对学生认知上的错误不予指正,课堂流程自由散漫,走到哪是哪,没有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尽管一堂课学生都在忙碌,感觉很是热闹。但是下课后问其收获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教师缺乏对其过程进行调控和必要的学法点拨,使孩子没有得到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多花费了“探究”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了教学进程和学习效果,最终自然无法实现即定的教学目标。美术学科的独特性决定了美术教学应遵循的规律和原则,决定了教学的模式和基本方法,课堂教学中组织的各种美术活动应该为教学目的服务,为教学目标服务,2 应该有助于学生对美术知识技能的了解。只有这样,美术活动才能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才能真正的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服务,成为美术“新课改”过程中创新教学的主旋律。可见,说明我们老师对于新课标的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 研究学习掌握的不够好,还需进一步的学习。
问题二 : 看重成功效果,忽略过程体验
新课程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时间性,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过程,并通过体验与感受,构建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体验性学习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孩子的世界是自己去探索、去发现问题的、他们自己发现的世界才是真实的,这样的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可实际上有的教师在开展绘画教学活动事,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现象一: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教育学生的好机会,但由于课堂的安排,常常忽略了。《快乐时光》一课中,让学生讲经历过的快乐的事。各种各样的趣事,会让同学在倾听别人叙述中分享到快乐,对于培养学生的画德很有益。比如一位学生讲:一次他看见一位孩子掉进臭水沟里,搞得很狼狈,他觉得很快乐。在这里,对学生“真、善、美”的心理引导、认识引导,显然是非常有必要的。老师不能为了下步的技法引导,放弃了思想教育。如果我们只要求儿童画好,而不顾及画德教育,教出来的学生就是画得再好,也离我们教育的目的相差甚远。
现象二:很多时候,因为一堂课的时间关系。如学生正在专心作画,教师按照备课计划,选几幅完成的作品开始讲评,另一部分学生,只好
3 在教师的强令下停笔,可又有谁在看在听呢?有的烦躁不已,有的意犹未尽……教师在对少部分作品评价并给予表扬的同时,打击了大部分孩子的积极性,使他们对绘画的热情降低,对自己的作品失去信心。对策:我觉得我们教孩子绘画,不是为了培养小画家,而是培养他们对绘画的兴趣,对他们进行心灵的熏陶以及健康人格的塑造。通过画画使孩子的认知、情感等得到健康发展。在每次的绘画活动中,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做:
1、创设轻松愉悦的环境。让孩子自始至终潇洒自如地作画,寻找灵感,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与感受表现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达到教学的目的。
2、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恰如其分地进行鼓励和表扬。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独特,教师要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孩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儿童健康成长。重视他们的创作体验,教师要与他们一起感受作画的乐趣。
3、评价时面向个体,多层次、多角度进行。一幅儿童画,就是一个小心灵的展现。现实生活在孩子们的幼小心灵里留下许多美好的印象,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使他们获得了大人们所体验不到的生活情趣,他们的画也因此而透露出一股天真浪漫的稚气。因此需要多样的评价方式,比如看学生的作品是否有自己的儿童情趣,想象力是否丰富,作品是否给人以美感等等。问题三:现代化教学手段正确使用问题
现在的小学都有相应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肯定的说,运用多媒体教学大大丰富了美术课堂教学,提高了美术课堂教学的效率,给基础美术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是实现“新课改”的重要手段。巧妙的运用“多媒体”使课堂教学容量增大,为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了新的保障。但是现在好些老师一提到多媒体教学就有很多的抱怨,其也有很大副作用,只是有些教师没有把握好这个度,一上公开课就大量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没有多媒体教学似乎这就不是一堂好课,我觉得这种思想需要转变,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要会用,要正确的用。同样不需要用的就不能用。我个人认为这是一门技术,需要我们广大美术老师专研和探索。
经过多次实践和交流,我发现了应用多媒体教学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如:
(1)、运用“多媒体”教学似乎成为部分美术教师实施“新课改”的唯一手段。
教师一味地在教学手段上标新立异,没有深思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是否促进了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有些教师展示新课改理念的公开课时,似乎离开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就不能上课。教育的现代化不仅仅体现在教学手段上,更主要的体现在教育理念上。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何从谈教育的现代化?
(2)、“多媒体”带来的大量的知识信息量,冲淡和淹没了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美术教学同样应该有建立在教学目标基础上的教学重点和教学
5 难点,多媒体的运用使大量的学科知识更易展示,是实现课堂目标的一种保障。然而多媒体的运用也是一柄双刃剑。如果媒体带来的太大知识量或教师对大量的知识信息不加归纳、筛选、整理直接抛给学生,学生对信息的接收和处理就会有问题,出现信息采纳的偏移,最终使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被忽略。
(3)、“多媒体”的运用,使教师在课堂上的声音越发减少。
“新课标”强调学生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双向交流,主张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一种互动,从教育科学的角度出发,教师是学生通往知识的一座桥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动作、语言(甚至语调)都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能以为有了多媒体,就实现了新课改。教师成为普通的放映员。课堂教学中缺少了老师的讲解和指导,教学任务的完成是难以想象的,这就削弱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没有观念的更新,就没有创新的行动。美术学习要创新,必须转变旧的传统观念,建立新的现代学习观。综上所述,我们在参与新课改时,要正确定位新课改的内涵,切实研究实施新课改的有效途径,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方法,先实现自身的教育现代化,从而培养出与时俱进,全面发展的全新的合格人才。课改教材是适应现代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课改使师生关系处在平等的地位,使我们在审美观念上有更进一步的升华!
美术教学课程心得体会篇二
学习美术新课标心得体
沙海中心学校 孙智嫄
随着课改的深入,美术课标也进行了修订,以往美术课在教学中经常被视为小科目,在此次的课标修订中却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学校安排的美术新课标培训《美术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这本书,我更为清晰地认知和把握修订后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宏观定位与具体内容。现具体实谈谈此次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对美术课程的特征理解 修订后的课标指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美术课程的轮廓形象,揭示了美术学科独有的特征属性,也填补了过去的大纲、课标实验稿对学科特性描述的空白。感知、理解属于审美的范畴,视觉形象的创造则需要技法的支撑,这与我们过去所讲的美术课既要有“美(审美)”,又要有“术(技法)”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单纯只解决审美或单纯解决技法问题也是不可取的。审美需要技法的支撑,审美会更有厚度。
二、对美术课程的性质理解
实验稿中将美术课程性质定位于“具有人文性质”,这肯定是正确的,但由于很多学科(语文、音乐等)也有这样的属性,因此还不能全面概括美术课程的完整特性。修订后将美术课程性质概括为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比实验稿更全面、更准确一些。凸显视觉性这一特征,更容易实现美术课程发展学生感知能力、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教育价值。我特别赞同修订后新增的“愉悦性”这一性质。作为美术教师,我们不仅要知道“教什么”,“怎么教”,还应该关注学生“怎么学”,“学得快乐”也应该是我们教学的追求之一。作为非应试学科的美术课程,我们靠什么来吸引学生?国家课程计划保证了美术课的开设,如何让学生在美术课上坐得住,学得好,这就要靠美术教师善于利用美术学科的特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来实现了。美术学习的程序和方法是丰富多样的,结果也是多样的,难以用简单的正误来评价。”美术活动还具有调节身心的功能,更多的学生期望在美术课上获得表达与放松。趣味是愉悦性的基础,美术课要体现愉悦性的教学原则,鼓励美术教师充分发挥美术课程的独特魅力,精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组织开展一些游戏、表演、竞赛和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进行美术学习,以增强美术课的吸引力。
三、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的认识
所谓教育理念,就是教育者所持的教育理想与信念,理念是针对教师而言的。新的课程标准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面向全体学生;(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关注文化与生活;(4)注重创新精神。尽管这四个方面不是美术课程所独有的,但应该是在美术教学中倡导和张扬的。其中,“面向全体学生”是新的课程标准新增的和反复强调的。我是这样认为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新目标,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让孩子们受到公平的义务教育”已成共识。就美术教师而言,我们不能只面向少数特长学生,而是“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力,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农村和民族地区学校也要开齐、开足美术课,让每位孩子都享受到基础美术教育的权利。
四、对三维目标的理解
课标中所占篇幅最多的就是“内容标准”部分,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三维目标上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美术课标其实就是表述国家对公民在美术方面的基本素质要求。这个标准是最低的标准(达标要求),而不是“一刀切”的标准。与实验稿相比,修订后的课标在内容选择上与课程目标更加融合。内容标准的表述更加明确具体,出现了很多定量的具体要求,更具有“标准”的性质。(关于内容标准定量要求,原国家体卫艺司艺术处处长张瑞安在今年的全国美术教研员培训会上,有不同见解:省略),记住:
12、3、6,3,2、300。 三维目标具体定量要求如下: 1.知识与技能方面: 要求学生能够辨别12种以上的颜色。识别3种或3种以上公共场所中常用图形的符号。能说出至少6位重要美术家(中外各三位)及其代表作品。2.过程与方法方面: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3种或3种以上制作的方法,了解工艺制作的过程。通过观摩录像或邀请当地工艺美术家、民间艺人,了解中国传统工艺制作方式与特点。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要求学生能够说出2种或者2种以上的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的主要特点以及作品的寓意。描述和分析美术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写出300字以上评论文章,并有兴趣与同学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或事件。
认真研读内容标准,我们不难发现:修订后的课标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注重了美术知识、技能的学科主线,也关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功能的拓展,还体现了不同学习活动方式所经历的过程、方法,是一种“均衡式”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规范美术教师在操作层面体现多维的课程目标,美术综合探索要有“美术味”,不能脱离美术本位,但也忌讳过于纯粹的专业课。把握好尺度。
五、对教学、评价建议的理解
由于师资水平与教学条件的差异,各地美术教育水平发展很不平衡,许多农村学校美术教师感到教材难度较大,内容不适合农村学生生活背景,许多课业难以完成,感到无所适从。针对这一问题,修订后的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增加了“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的要求,特别提出“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要因地制宜,灵活选用和创造适合当地美术教学条件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可以看出新的课标的教学建议贴近现状,走的是“现实主义”路线。这一建议给美术教师提供更为宽松的教学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对教材进行变通处理,自主研发一些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修订后的课标在评价建议上也较实验稿更加实际,删去了不易操作的“美术教师评价体系”。对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要求尽量采用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过程性评价、多元化评价,以激励学生为主。的确,与其花很多的精力去搞美术教学质量评价,倒不如多搞几次对学生发展有用的作品展示来得实在。此外,修订后的课标还十分重视回应美术教师的诉求。为保障美术课的基本教学条件,在课程资源建议中对学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美术教学中,必备的美术教学设备与器材包括素描、水彩画、中国画、版画等绘画工具、材料,泥工工具、材料等,为美术教师争取教学条件的合理要求提供了依据。美术教师是美术课标重要的阅读者和使用者。与实验稿相比较,修订后的课标不仅与时俱进,在概念界定上更加准确严谨,在行文表述上也更加简洁精致、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相信能够得到美术教师们的喜爱。修订后的美术课标是美术课改十年来的积累与沉淀,凝结了学科专家的智慧,也反映了一线美术教师的愿景,必将引导美术课程向纵深发展,更好地完成美术课程的使命。当然,以一种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任何“完美”的课标也只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还需要在课程实践中进行验证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可以说,修订后的美术课标是我们中小学美术课程走进成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