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资教案设计简洁精选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资教案设计简洁篇一

【篇1:教师招聘面试教案(初中数学)】

教师招聘面试教案——初中数学 11.2.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利用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会应用“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边边边”判定全等三角形的过程,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

三、重、难点与关键

(一)重点:掌握“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二)难点: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学会综合分析法.

(三)关键:掌握图形特征,寻找适合条件的两个三角形.

四、教具准备

一块形状如图1所示的硬纸片,直尺,圆规. 五、教学方法

采用“操作──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形成直观形象.

六、教学过程

(一)设疑求解,操作感知

【教师活动】(出示教具)

问题提出: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损坏后,只剩下如图2所示的残片,?你对图中的残片作哪些测量,就可以割取符合规格的三角形玻璃,与同伴交流.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回答教师的问题.方法如下:可以将图1?的玻璃碎片放在一块纸板上,然后用直尺和铅笔或水笔画出一块完整的三角形.如图2,?剪下模板就可去割玻璃了.

【理论认知】 如果△abc≌△a′b′c′,那么它们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反之,?如果△abc与△a′b′c′满足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即ab=a′b′,bc=b′c′,ca=c′a′,∠a=∠a′,∠b=∠b′,∠c=∠c′.

这六个条件,就能保证△abc≌△a′b′c′,从刚才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只要两个三角形三条对应边相等,就可以保证这两块三角形全等.

信不信?

【作图验证】(用直尺和圆规)

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b′c′=bc,c′a′=ca.把画出的△a′b′c′剪下来,放在△abc上,它们能完全重合吗?(即全等吗)

【学生活动】拿出直尺和圆规按上面的要求作图,并验证.(如课本图11.2-2所示)

画一个△a′b′c′,使a′b′=ab′,a′c′=ac,b′c′=bc: 1.画线段取b′c′=bc;

2.分别以b′、c′为圆心,线段ab、ac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a′; 3.连接线段a′b′、a′c′.

【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引入课题:“上述的生活实例和尺规作图的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

【学生活动】在思考、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归纳出下面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理.

(1)判定方法: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

(2)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三角形全等.

【评析】通过学生全过程的画图、观察、比较、交流等,逐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边边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同时增强了数学体验.

(二)范例点击,应用所学

【例1】如课本图11.2─3所示,△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教师板书)

【教师活动】分析例1,分析:要证明△abd≌△acd,可看这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对应相等.

证明:∵d是bc的中点,∴bd=cd

在△abd和△acd中 ∴△abd≌△acd().

【评析】符号“∵”表示“因为”,“∴”表示“所以”;从例1可以看出,?证明是由题设(已知)出发,经过一步步的推理,最后推出结论(求证)正确的过程.书写中注意对应顶点要写在同一个位置上,哪个三角形先写,哪个三角形的边就先写.

(三)实践应用,合作学习

【问题思考】

已知ac=fe,bc=de,点a、d、b、f在直线上,ad=fb(如图所示),要用“边边边”证明△abc≌△fde,除了已知中的ac=fe,bc=de以外,还应该有什么条件?怎样才能得到这个条件?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巡视、引导学生,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后,再发言:“还应该有ab=fd,只要ad=fb两边都加上db即可得到ab=fd.”

【教学形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师生互动.

(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8练习.

【探研时空】

如图所示,ab=df,ac=de,be=cf,bc与ef相等吗??你能找到一对全等三角形吗?说明你的理由.(bc=ef,△abc≌△dfe)

(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1.全等三角形性质是什么?

2.正确地判断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利用全等三角形处理问题的基础,你是怎样掌握判断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3.“边边边”判定法告诉我们什么呢??(答:只要一个三角形三边长度确定了,则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完全确定了,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1.课本p15习题11.2第1,2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七)板书设计

把黑板平均分成三份,左边部分板书“边边边”判定法,中间部分板书例题,右边部分板书练习.

(八)疑难解析 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公理、已学过的重要结论.

【篇2:面试教案(初中数学)】

面试教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讲课的课题是:《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下面我将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重、难点与关键、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方面具体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利用全等三角形进行证明。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会应用“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边边边”判定全等三角形的过程,解决简单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

三、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掌握“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2.难点: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学会综合分析法;

3.关键:掌握图形特征,寻找适合条件的两个三角形.

四、教具准备

一块形状如图1所示的硬纸片,直尺,圆规.

五、教学方法

采用“操作──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形成直观形象.

六、教学过程

(一)设疑求解,操作感知:

【教师活动】(出示教具)

问题提出: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损坏后,只剩下如图2所示的残片,?你对图中的残片作哪些测量,就可以割取符合规格的三角形玻璃,与同伴交流.

【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回答教师的问题.方法如下:可以将图1?的玻璃碎片放在一块纸板上,然后用直尺和铅笔画出一块完整的三角形.如图2,剪下模板就可去割玻璃了. 【理论认知】

如果△abc≌△a′b′c′,那么它们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反之,?如果△abc与△a′b′c′满足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即ab=a′b′,bc=b′c′,ca=c′a′,∠a=∠a′,∠b=∠b′,∠c=∠c′.

这六个条件,就能保证△abc≌△a′b′c′,从刚才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只要两个三角形三条对应边相等,就可以保证这两块三角形全等.信不信?

【作图验证】(用直尺和圆规)

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b′c′=bc,c′a′=ca.把画出的△a′b′c′剪下来,放在△abc上,它们能完全重合吗?(即全等吗)

【学生活动】拿出直尺和圆规按上面的要求作图,并验证.(如课本图11.2-2所示)

画一个△a′b′c′,使a′b′=ab′,a′c′=ac,b′c′=bc: 1.画线段取b′c′=bc;

2.分别以b′、c′为圆心,线段ab、ac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a′; 3.连接线段a′b′、a′c′.

【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引入课题:“上述的生活实例和尺规作图的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

【学生活动】在思考、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归纳出下面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理.

(1)判定方法: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

(2)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三角形全等.

【评析】通过学生全过程的画图、观察、比较、交流等,逐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边边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同时增强了数学体验.

(二)范例点击,应用所学

【例1】如课本图11.2─3所示,△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教师板书)

【教师活动】分析例1,分析:要证明△abd≌△acd,可看这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对应相等.

证明:∵d是bc的中点,∴bd=cd

在△abd和△acd中 ∴△abd≌△acd().

【评析】符号“∵”表示“因为”,“∴”表示“所以”;从例1可以看出,?证明是由题设(已知)出发,经过一步步的推理,最后推出结论(求证)正确的过程.书写中注意对应顶点要写在同一个位置上,哪个三角形先写,哪个三角形的边就先写.

(三)实践应用,合作学习

【问题思考】

该有什么条件?怎样才能得到这个条件?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巡视、引导学生,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后,再发言:“还应该有ab=fd,只要ad=fb两边都加上db即可得到ab=fd.”

【教学形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师生互动.

(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8练习.

【探研时空】

如图所示,ab=df,ac=de,be=cf,bc与ef相等吗??你能找到一对全等三角形吗?说明你的理由.(bc=ef,△abc≌△dfe)

(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1.全等三角形性质是什么?

2.正确地判断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利用全等三角形处理问题的基础,你是怎样掌握判断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3.“边边边”判定法告诉我们什么呢??(答:只要一个三角形三边长度确定了,则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完全确定了,这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1.课本p15习题11.2第1,2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七)板书设计

把黑板平均分成三份,左边部分板书“边边边”判定法,中间部分板书例题,右边部分板书练习.

(八)疑难解析

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公理、已学过的重要结论.

【篇3:初中数学教师资格面试—《勾股定理》教案】

初中数学教师资格面试—《勾股定理》教案

课题:勾股定理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能够灵活运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分析,大胆猜想,并探索勾股定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逻辑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出结论获得成就感,培养探索热情和钻研精神;同时体验数学的美感,从而了解数学,喜欢几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面积法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课前准备:多媒体ppt,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1、多媒体课件放映图片欣赏:勾股定理数形图,1955年希腊发行的一枚纪念邮票,美丽的勾股树,2002年国际数学大会会标等。通过图形欣赏,感受数学之美,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2、多媒体课件演示flash小动画片: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

已知一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如何求第三边?

学习了今天的这节课后,同学们就会有办法解决了(二)学习新课

问题一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情形(通过多媒体给出图形),判断外围三个正方形面积有何关系?相传2500年前,毕达哥拉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有一次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里用砖铺成的地面中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你能观察图中的地面,看看能发现什么? 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有这样的性质:两直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那么对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性质呢?

请大家画一个任意的直角三角形,量一量,算一算。

问题二是一般直角的情形,判断这时外围三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否也存在这种关系 ?

通过前面对两个问题的验证,可以得到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b2=c2。

通过这个观察和验算这个直角三角形外围的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吗?(三)巩固练习

1、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6厘米和8厘米,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解决课程开始时提出的情境问题。(四)小结

1、背景知识介绍

①《周髀算径》中,西周的商高在公元一千多年前发现了“勾三股四弦五”这一规律;②康熙数学专著《勾股图解》有五种求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积求勾股法是他的独创。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会写方程了吗?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

练习18.1中的1、2、3题。

板书设计:

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b2=c2。

小学数学教资教案设计简洁篇二

高中数学教案

精选高中数学教资面试教案两篇

第一篇《函数的单调性》

1.题目:函数的单调性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约10分钟;

(2)创设问题进行导入,建立与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3)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数形结合思想。

4.考核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实施。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从形与数两方面理解单调性的概念,初步学会利用函数图象和单调性定义判断、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函数单调性定义的探究,提高观察、归纳、抽象的能 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提高推理论证能力,体验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知识的探究过程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严谨论证的良好思维习惯;感受用辩证的观点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

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形成和初步运用。

教学难点:

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形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分别作出函数y=2x,y=-2x和y=x2+1的图象,并且观察函数变化规律,描述前两个图象后,明确这两种变化规律分别称为增函数和减函数。然后提出两个问题:问题一:二次函数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问题二:能否用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增函数,什么是减函数?

学生活动:观察图象,利用初中的函数增减性质进行描述,y=2x的图象自变量x在实数集变化时,y随x增大而增大,y=-2x的图象自变量x在实数集变化时,y随x增大而减小。在此基础上描述y=x2+1在(-∞,0]上y随x增大而减小,在(0,+∞)上y随x增大而增大。理解单调性是函数的局部性质,在一个区间里,y随x增大而增大,则是增函数;y随x增大而减小就是减函数。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因此在本环节的设计上,从学生熟知的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入手,从初中对函数增减性的认识过渡到对函数单调性的直观感受。通过一次函数认识单调性,再通过二次函数认识单调性是局部性质,进而完善感性认识。

(二)初步探索,形成概念

教师活动:(以y=x2+1在(0,+∞)上单调性为例)让学生理解如何用精确的数

学语言(随着、增大、任取)来描述函数的单调性,进而得到增(减)函数的定义。并进一步提出如何判断的问题。

1 / 4

高中数学教案

学生活动:通过交流、提出见解,提出质疑,相互补充理解函数定义的解释,讨论表示大小关系时,理解如何取值,明白任取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启发式提问,实现学生从“图形语言”到“文字语言”到“符号语言”认识函数的单调性,实现“形”到“数”的转换。

(三)概念深化,延伸扩展

教师活动:提出下面这个问题:能否说f(x)=在它的定义域上是减函数?从这个例子能得到什么结论?并给出例子进行说明:

进一步提问:函数在定义域内的两个区间a,b上都是增(减)函数,何时函数在a∪b上也是增(减)函数,最后再一次回归定义,强调任意性。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提出自己观点,并提出反例,如x1=-1,x2=1,进而得出结论:函数在定义域内的两个区间a,b上都是增(减)函数,函数在a∪b上不一定是增(减)函数将函数图象进行变形(如x

设计意图:通过上面的问题,学生已经从描述性语言过渡到严谨的数学语言。而对严谨的数学语言学生还缺乏准确理解,因此在这里通过问题深入研讨加深学生对单调性概念的理解。

(四)证明探究,应用定义

教师活动:展示例题

例1:证明函数在(0,+)上是增函数

证明:任取且

∴函数在(0,+)上是增函数。

进一步提问:如果把(0,+∞)条件去掉,如何解这道题?要求学生课后思考。

学生活动:根据单调性定义进行证明、讨论,规范出证明步骤:设元、作差、变形、断号、定论,理解根据定义进行判断,体会判断可转化成证明并完成课后思 考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对函数单调性概念的准确应用,本题采用前面出现过的函数,一方面希望学生体会到函数图象和数学语言从不同角度刻画概念,另一方面避免学生遇到障碍,而是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单调性定义的应用上。课标中指出“形式化是数学的基本特征之一,但不能仅限于形式化的表达。高中课程强调返璞归真”因此本题不再从证明角度,而是让学生再次从定义出发,寻求方法,并体会转化思想。

(五)小结评价,作业创新

教师活动:从知识、方法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总结,留出如下的课后作业(1、2、4必做,3选做):

1、证明:函数在区间[0,+∞)上是增函数。

2、课上思考题

3、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4、思考p46 探索与研究

学生活动:回顾函数单调性定义的探究过程、证明、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步骤和数学思想方法,完成课后作业。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单调性概念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有清晰的认识,体会到数学概念形成的主要三个阶段:直观感受、文字描述和严格定义,并且作业实现分层,满足学生需求。

六、板书设计

第二篇《函数的奇偶性》

1.题目:函数的奇偶性

2.内容:

2 / 4

高中数学教案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约10分钟;

(2)通过问题设计,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探索新知识;

(3)设计一些基础性例题,以帮助学生理解函数奇偶性的主要特征。

4.考核目标:问题设计,知识归纳,教学实施。

教学设计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函数的奇偶性及其几何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从图形直观感知到代数抽象概括,从特殊到一般的概念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抽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自主探索,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感受数学的对称美。

教学重点:

理解函数的奇偶性及其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

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图片展示,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喜字、蝴蝶、扑克牌、交通标志四幅图片,请学生观察这些图片具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

通过观察,老师适当引导,学生能够发现前两幅图是轴对称的,后两幅图是中心对称的。

继续追问数学中这样的对称,请学生举例说明。由于前几节课都在学习函数,会有部分学生想到有些函数的图像是对称的。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图像具有对称特征的函数的性质——奇偶性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观察下列函数的图像:说明图像有什么样的特点。

思考1:这两个函数的图像有何共同特征?

思考2:对于上述两个函数,f(1)与f(-1),f(2)与f(-2),f(a)与f(-a)有什么关系?

一般地,若函数y=f(x)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当自变量x任取定义域中的一对相反数时,对应的函数值相等。即f(-x)=f(x)思考3:怎样定义偶函数?

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形成小组结论,最后展示本组讨论结果。

师生互动将学生得到的定义进行补充完善最终得到精确的偶函数的定义:设函数f(x)的定义域为d,如果对d内的任意一个数x,都有,且,则这个函数叫做偶函数。练习:判断下列函数是否为偶函数?(口答)

2.观察下面两个函数的图像,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观察图像,从对称的角度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问题2:分别求当自变量x=±1, ±2时的函数值,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问题3:是否对于定义域内所有的x,都有类似的情况?

问题4:类比偶函数的定义给出奇函数的定义。

3 / 4

高中数学教案

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后,小组内进行交流,形成小组最后结论,最终展示本组成果。

小组代表展示结果后,师生互动得出奇函数的定义:设函数f(x)的定义域为d,如果对d内的任意一个数x,都有,且,则这个函数叫做偶函数。练习:判断下列函数是否为偶函数?(口答)

3.强化定义,深化内涵

对奇函数、偶函数定义的说明:

(1)如果一个函数f(x)是奇函数或偶函数,那么我们就说函数f(x),具有奇偶性。

(2)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前提是: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3)若f(x)为奇函数,则f(-x)=-f(x)成立;若f(x)为偶函数,则f(-x)=f(x)成立。

三、讲练结合,巩固提升

例1.利用定义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小结: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步骤: :

(1)先求定义域,看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2)再判断f(-x)与f(x)的关系;

(3)若f(-x)=f(x)则f(x)是偶函数;若f(-x)=-f(x),则f(x)是奇函数。

例题2:利用定义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四、总结升华

师生一起回顾函数奇偶性的定义,图像性质,已经如何判断一个函数的奇偶性。

五、布置作业

1.教材42页习题

2.设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当x>0时,f(x)=2x+1,求x

板书设计:

函数的奇偶性

偶函数:

奇函数:

判断函数奇偶性步骤: 一看

二找

三判断

4 / 4


已发布

分类

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