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篇一
1.“十二五”规划中非常明确地提出来“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贯穿“十二五”规划的一个思想“保障和改善民生”它是整个“十二五”规划的一个根本出发点也是最后的落脚点a。a.正确 b.错误
2.社会保障它不同于收入分配它也完全等同于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实际上是一个安全网再具体说是公民的一种安全状态a。a.正确 b.错误
3.生产力越发达应该说居民风险越小但实际不是这样的社会生产力越发达居民的风险越大(a)。a.正确 b.错误
4.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全球化的竞争每一个国家公民的社会风险是在加大(a)。a.正确 b.错误
5.城镇化率越低居住越有风险(b)。a.正确 b.错误
6.国际劳工组织在1952年国际劳工组织102号公约中对社会风险做了一个定义。社会风险就是指人人都可能遇到的危及其基本生活安全的风险(a)。a.正确 b.错误
7.个人财务周期是指一个人具有收入能力以后所经历的收入与支出从“负-正-负”关系和三个阶段(a)。a.正确 b.错误
8.美国到现在为止它的社会保障叫做老遗残保障在理论上叫补缺型(a)。
a.正确 b.错误
9.生命周期理论是我们进行个人终生理财也是国家进行社会保障基本理论。有了这样的基本理论可以使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更加合理(a)。a.正确 b.错误
10.从工薪层来看人一生的收入是从低到高的一条直线。在这个直线发生的过程中人的生命分几个阶段(b)。a.正确 b.错误
11.国际劳工组织102号公约的一个贡献就是全世界对什么是社会风险达成了共识将近17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这个公约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全球共识(a)。a.正确 b.错误
12.劳工组织有三套标准风险覆盖率、应保人群参保率、保障力度(a)。a.正确 b.错误
13.面对中国现在人口发展战略我们引导合理地生育的时候需要把生育保险变成社会的而不是职工的甚至变成育龄青年的福利鼓励他们早一点生第一个相隔一段时间再生第二个来解决中国人口的结构问题(a)。a.正确 b.错误
14.到2011年初我国最低保障的基本水平是300—500元最低的地方是300元最高的地方是500元(a)。a.正确 b.错误
15.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指标人均享有卫生资源中国在全世界第四位(b)。a.正确
b.错误
16.养老金到今年为止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全国平均水平是1400元最高的是广东2300元(a)。
a.正确 b.错误
17.工伤保险包括医疗费用、康复、伤残以后的抚恤金重伤还有护理费但也都是一个最低水平(a)。a.正确 b.错误
18.我们的政府对中国的社会保障评价是框架基本形成体系尚未完善(a)。a.正确 b.错误
19.社会保障最后要表现为相关法律体系国家要把它制定成法律体系因为法律体系是共识是人们的行为规范(a)。a.正确 b.错误
20.所谓三圈理论就是任何一个公共政策要站在三个角度去分析让它能够成立而且它们是相互依赖的(a)。a.正确 b.错误
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篇二
涌泉街道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工
作
总
结
自2007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涌泉街道坚持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以构建和谐社区、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为目标,重基础、抓细节,以农民集中居住新型社区建设为载体,夯实基础设施、完善公共配套,形成和优化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新型社区治理机制体制,建立了覆盖全面的保障救助体系。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社会更加安定和谐。现我就近两年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做个简要总结。
一、高标准打造示范社区,基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为了增加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街道加大财力投入,按照新居工程“八个一”的标准逐步完善小区配套服务功能。结合文明城市创建,以花土社区为中心,着力打造“开放、文明、现代”的花园城市一流示范社区。制定小区建设性详细规划,制定专项目标,实施城市精细化、网格化管理,提升社区整体文明形象。建成五福路、凤凰街、共耕街;建成公立卫生院;扩建集贸市场;打造社区活动中心;新建2个活动广场,完善音响视频系统、健身器材、座椅、长廊等休闲设施;新建重型车停车场,避免噪声扰民;安装监控系统,引进物业管理公司;引进保洁公司;引入通讯服务网点;设立社区警务室;引入我区首个社区金融网点;创立我区首家专门针对失地农民心理关怀的公益机构“馨悦工作室”;创办《和谐花土》双月刊。居住小区教育、医疗、治
安等配置逐步到位,生活服务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党建工作、社保福利、文化生活等水平和档次得到全面提升,受到辖区居民和社会各界普遍好评。
二、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社区治理机制不断优化
在花土建立党总支为领导核心的新型社区基层治理机制。增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探索党员“双重管理”模式。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支部、涌泉实验学校支部、社区党支部合建花土党总支。在产业结构相似、产业发展关联度高的前锋社区与洪江村联建党总支。发挥社区居民自治作用,培育成立了新型社区业主委员会,充分发挥社区中介组织参与社区建设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组建资产管理委员会,确保社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导集体资产管理、经营;建立街办社区公共服务站,为居住在新型社区的全体居民提供民政、计生、就业等65个项目的“一站式”服务。确保社区居民享有均等公共服务优先权,增强居民归属感和认同感。《成都日报》以《温江因地制宜探索失地农民社区自治新举措》为题报道涌泉创新基层治理机制的做法。
三、重基础、抓细节,以民为本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贯彻落实区委发展惠民要求,不断深化城乡统筹、惠及全民、富有特色、机制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维护稳定促进和谐。
一是不断提高创业就业服务水平。加强就业实名制动态管理,为居民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每年培训失地农民1200多人,成功转移1000人。大力实施创业富民行动,加大对自谋职业、自主创
业和灵活就业的扶持力度。在花土小区成功打造“创业一条街”。制定创业优惠扶持政策,提供小额贷款担保。将营业用房租赁收入反哺创业居民,反哺资金达20多万元。率先举办“创业、就业带头人”表彰活动,掀起全民创业的热潮。在花土小区引导自主创业50多人,带动就业人数达160多人。失地农民转移就业率不断提高,社会安宁祥和,群众安居乐业。
二是建立快捷高效的分类救助体系。形成反应快捷、运转高效、覆盖全面的社会救助机制,开通临时救助“110”专线。每年拨付资金30万元建立街道社会扶助基金专款专用。自去年运转分类救助机制以来,70多名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成都日报》、市政府网站等市媒体广泛关注。建立首个残疾人康复站,街道每年出资25000元,为残疾人提供免费康复医疗卡。
三是不断推进以居民为主体的文化教育事业。组织开展社区文体“星级评比”活动;成立“绿芽新市民艺术团”;在全区率先开通“小区广播”;大力发展广场舞队、腰鼓队、剑舞扇舞队等各类民间文化活动组织。举办系列社区群众文艺大赛、社区群众体育运动会、社区风采大赛、庆“三〃八”才艺大赛、“迎奥运、树新风”趣味运动比赛、庆“七〃一”暨抗震救灾文艺演出等文体活动20多场次。改善校园周边环境和改善教学基础设施;优化教育激励机制,每年用于奖励优秀教师和扶助贫困学生的奖励金达30多万元。涌泉实验学校的升学率大幅度提高,金太阳幼儿园创建温江区示范幼儿园达标。“三教互动,共育人才”工程成效显著,经验在全区、全市推广,市、区关工委在涌泉召开现场会,区关
工委就该主题在湖南长沙中国关工委会上发言受到与会领导肯定。涌泉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建成投入使用,社区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涌泉舞龙队代表温江区参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活动获得文化部非遗节奖;近年文化活动获得区级及以上表彰奖励20多项。
通过全体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水平得到大幅提升。花土社区成为我区新的“一心四线”党建工作示范点,被国家民政部、中央文明办授予“学习型社区”称号,民政部副部长姜力亲临视察,并给予充分肯定。先后迎接100多批次县级以上考察团参观学习。社区建设工作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绩。
去年年底,区委书记田蓉同志到涌泉调研时强调,“要增强区域发展的品牌意识,下功夫建设好充满生机活力的花园涌泉,将区位优势融入到全区全市的产业发展中,将涌泉建设成为现代服务业的聚集地。要通盘考虑居民安置、社保、创业就业等问题,统筹社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为构建和谐、幸福的涌泉奠定基础。”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田书记的要求,结合四川文化产业园落户涌泉的发展契机,以“现代文明、和谐包容”理念,着力建设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文化示范社区。争取在短期内使辖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谢谢大家!
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篇三
社会公共服务
“十一五”期间,要建立公共财政投入社会公共服务的稳定增长机制,完善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着力推进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专栏6:社会公共服务及其分类
组织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重要职责和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社会公共服务根据其公益性和经营性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和非基本社会公共服务两大类。后者又分为准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和经营性社会公共服务。政府是基本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是非基本社会公共服务的倡导者,同时是整个社会公共服务的规划者和管理者。在现阶段,基本社会公共服务主要包括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公共安全保障等领域,是政府依照法律法规,为保障社会全体成员基本社会权利、基础性的福利水平,必须向全体居民均等地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实施首都教育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统筹教育资源,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高标准、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积极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逐步实现从数量普及向质量提高转变,从规模发展向结构优化转变,从一次性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
基础教育。建立财政支出向义务教育和农村基础教育倾斜的机制,实行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全部免收杂费和书本费,对困难家庭学生给予补助。调整中小学布局,实施新的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组织城镇优秀教师到郊区薄弱校支教,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地区任教,着力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完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调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切实维护来京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
职业教育。加大职业教育统筹力度,坚持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并举,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并重,职前培训与职后培训相衔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点支持首都产业发展急需、提高新增劳动力就业技能、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的职业教育,新增技能型人才50万人。鼓励发展民办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和示范校。以就业为导向,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加强对农民、企业职工、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高等教育。坚持内涵发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稳定本专科生规模,有序发展研究生和留学生教育。“十一五”期间,全市高考录取率稳定在70%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60%左右。继续加强与中央在京院校合作,推进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扩大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加快高校布局调整,搞好沙河、良乡等高校园区建设。
终身教育。广泛开展各类人才培训,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市民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方便的学习环境,普遍提高市民素质。
(二)加强医疗卫生服务
以全面提高市民健康水平为中心,着重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改善医疗设施条件,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加强基层卫生建设,为市民提供公平、优质、便捷和负担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
基本医疗服务。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构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区域大中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两级分工协作、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社区基本医疗服务能力,逐步解决
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强首都区域卫生规划,合理规划医院布局,重点加强新城和郊区区域性综合医疗中心建设。进一步开放医疗服务市场,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立医疗服务机构。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监管,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基层卫生建设。统筹规划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分类设置与标准化建设,增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及时转诊”。加强乡村卫生基础建设和医疗业务骨干培训,到2010年实现全市所有的乡镇卫生院转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在设施建设、人员配备、服务能力等方面满足乡村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健全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促进健康公平。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完善北京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突发事件区域合作应急协调机制。按照管理属地化、指挥一体化原则,建设市、区县两级应急指挥中心,健全应急决策指挥系统,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应急救治能力,确保城乡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公共卫生体系。构建统一高效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各类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完善由紧急救援、传染病救治、职业中毒与核辐射救治三大系统构成的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助体系,建设完成佑安医院扩建、地坛医院迁建等重点项目。整合首都疫情、病情监测和预警信息系统等公共卫生信息资源,建立完整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体系。充实并加强卫生执法监督,加强对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执法检查和市场监管,提高卫生监督执法能力。
(三)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以拓展首都文化中心功能为核心,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繁荣文艺创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和健康需求。
创造文化精品。着力扶持公益性、原创性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促进对外文化交流,扩大北京的国际影响。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严厉打击侵权盗版行为,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市场环境。在注重现有文化设施的有效整合与充分利用的同时,建设中央电视台、国家图书馆二期、北京电视台等一批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发展大众传媒。推进广播影视节目创新,着力打造一批公众喜闻乐见、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广播电视名牌栏目。积极推进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发展以及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建立重大事件新闻报道的快速反应机制,加强互联网等新型传媒管理,提高新闻出版的质量和水平。
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城市公园等公共空间,新建和改建一批面向广大市民的演出场所。继续做好文化进农村、进社区活动,鼓励和资助文艺院团到农村、厂矿、校园演出。加强城乡基层文化活动设施建设,提高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水平。
发展体育事业。深入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普遍增强市民健康素质,基本建成以体育服务为重点的全民健身体系。重点加强郊区、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显著提高基层特别是农村体育服务能力。以奥运会为契机,加快体育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推进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建设。创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优势运动项目和优秀竞技体育人才,力争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重大国际比赛上创造良好成绩。
(四)维护社会公共安全
构建统一、协调、高效的奥运安全保卫体系和城市公共安全维护体系,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广大市民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城市公共安全维护。完善监控网络,提高情报收集和分析预警能力。建设北京市报警服务中心,提高快速反应和综合调度能力。提高城市公共安全系统技术应用水平,加强重点区域和复杂场所的物防、技防建设,提高防范效能。
重大突发性事件防治。加强国际反恐合作与交流,建立健全反恐斗争的组织领导、信息预警、应急指挥、现场处置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完善工作预案,提高训练水平。切实做好重大活动、重要节日期间的安全保卫,坚决防范暴力恐怖活动发生。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派出所等基层公共安全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推进警力下移。整合、规范各种治安防控力量和资源,发展群防群治,完善以“巡逻、社区、治安、内保”四张网为主体框架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水平。继续开展平安街道(乡镇)、平安社区等平安创建活动。
(五)提高公共服务效率
推进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融资体制改革,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机制灵活、政策激励的原则,引入市场机制,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模式,优化设施配置,提高服务效率,更好地满足广大市民的多样化需求。
实行公共服务分类管理。根据现阶段发展水平,科学划分和界定基本公共服务与非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及标准,强化政府承担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责,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享有。加强规划引导和行业监管,鼓励和扶持社会主体参与提供非基本公共服务。
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模式。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主体举办基本公共服务,切实提高政府投入的使用效率。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举办主体多元化,通过财政补贴、公私合营(ppp模式)、特许经营、贷款贴息、政策扶持等方式,引导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全面开放经营性社会公共服务市场,消除制约社会资本进入的障碍,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大力发展非营利组织。
优化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推进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公共安全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全覆盖,重点加强农村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根据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和区县功能定位,统筹规划非基本公共服务布局,提升服务能力。按照规划总量、优化增量、盘活存量、提升质量的原则,提高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效率。统筹规划区域内不同隶属关系的公共服务资源,促进资源整合和共享。疏解中心城功能,城区内原则上不再改扩建大中型教育、医疗设施。加强新城和郊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城区优质资源有序扩散和转移。
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篇四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内涵、趋势、问题及对策(第52期)
编者按:近年来,不论在理论界还是在实践界,对我国政府当前应重点“干什么”这个问题,较为一致的呼声是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那么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发达国家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模式有何特点和趋势?我国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现状和问题怎样?我国应采取哪些措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此,本刊特选摘了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加快我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的研究报告》一文,也许我们能从中找到对以上问题的初步回答。
加快我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的研究报告
今年上半年,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专门组织了关于加快我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问题的课题组,并形成了《加快我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的研究报告》。该报告综合分析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基本内涵和重点领域,比较了发达国家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模式,深入考察了目前我国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提出了加快我国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的总体思路和若干建议。以下是对该报告的摘要:
一、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基本内涵
(一)政府社会管理的内涵
所谓社会管理就是政府通过制定专门的、系统的、规范的社会政策和法规,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建设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环境。通常情况下社会管理包括两类:一类是政府对有关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制约即政府社会管理;二类是社会(即自治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公民)依据一定的规章制度和道德约束,规范和制约自身的行为,即社会自我管理和社会自治管理。现代社会管理是政府干预与协调、非营利组织为中介、基层自治为基础、公众广泛参与的互动过程。
政府社会管理主要有三层内涵:第一,政府社会管理是对家庭、社会团体与社会自治所不能解决的社会事务的管理,这些社会事务涉及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需要依靠国家权力与政府权威加以解决;第二,必须由政府管理的社会事务构成政府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比如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协调社会利益、实施社会政策、管理社会组织、提供社会安全网、解决社会危机等;第三,政府社会管理的核心是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政府干预社会的主要手段和基本措施,它决定了政府的其他社会管理手段。社会政策的核心是福利国家或福利社会政策。
(二)政府公共服务的内涵
所谓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按照公共支出的领域来划分,政府公共服务主要包括经济性公共服务和社会性公共服务。经济性公共服务是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而直接进行各种经济投资的服务,如投资经营国有企业与公共事业、投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补贴等;社会性公共服务是指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和财政支持对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卫生、科技补贴、环境保护等社会发展项目提供的公共服务。从市场经济发展史来看,发达国家政府职能演变的规律是:政府职能从以经济性服务为主,逐步扩展到以社会性公共服务为主。
(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特点比较
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既是统一的又有所区别。首先,从基本特点看,社会管理主要体现现代行政管理整合性的特点,而公共服务则主要体现现代行政管理公众性的特点;其次,从核心内容看,社会管理主要体现在规范性上,主要管理和规范各种社会事务,包括社会公众、社会稳定、社会治理,而公共服务主要是提供和满足公共需求的服务,包括公共设施、公共事业、公共信息等;再次,从行为模式看,社会管理主要是以行政强制为基础,以法律、法规为保障对社会进行调整和约束,强调政府履行义务,突出政府主导、主动作用,而公共服务以合作为基础,强调公民权利。因此,我国各级政府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发展规律,把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
(四)现阶段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点领域
由于我国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绝不可能覆盖到所有领域,必然要在一定时期内进行战略选择,并且选择的领域将主要集中到那些“正外部性最大,公共性最强,政府最具有比较优势,社会福利效益最大化,同时有可能将效率与公平有效地结合起来”的领域。
为此,现阶段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大致包括如下重点领域:(l)规范社会组织或团体,培育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2)创设完整的社会规制体系,推行社会安全系统工程;(3)实施配套的社会政策,维护社会公正;(4)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培育健康的市民社会;(5)调整社会管理执行机构,健全政府社会管理体制。
同样,政府公共服务领域应集中选择在如下重点领域:(1)提高政府公共教育服务的水平,普及12年制的义务教育;(2)提高政府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水平;(3)提升政府公共医疗服务水平;(4)提高政府科技服务的公共服务水平;(5)投资战略性的公共基础设施等。
二、发达国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社会管理主要是指政府力量对独立于政治、经济领域之外的那部分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这种管理一方面提供为国家所必需的基本秩序,另一方面,是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一个稳定良好的社会环境。考察发达国家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践发展情况,大致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一)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不断强化。主要表现为政府对社会管理的范围的扩大。二战后,政府的政治统治职能相对弱化,社会管理职能不断加强,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解决了各种社会问题,给公众带来了实际利益,起到了维护政治统治的作用。近几十年“福利国家”政策在工业发达国家盛行,政府的社会管理范围扩大,职能增强。
(二)多元化趋势。由政府单独直接管理变为市场、社会中介组织、其他社团共同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直至社会组织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西方一些国家政府推出了“混合经济的福利国家”、“福利多元主义”、“福利国家私有化”等。“混合经济的福利国家”主要靠公、私部门的直接投资社会福利。“福利多元主义”是社会福利服务由法定的部门、志愿的部门、商业部门、非正式部门等直接提供,政府不再唱独角戏。“福利国家私有化”是指私人营利部门平行或替代部分公共部门参与社会管理活动。
(三)法制化与规范化。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涉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各类法律和法规,并力图形成相互联系和相互衔接的法律体系。政府力图形成法律基础上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机制。政府确定具有超前性、系统性、协调性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指标,并力图做到细化和量化,同时做到规范化,以确保他们的合法性,提高管理效率。
(四)科技化和信息化。各国政府都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成果特别是计算机和电信技术的最新成果,来推进公共服务项目的技术创新,改善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和提供手段,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西方发达国家大都把发展电子政务作为加强社会管理,改善公共服务的根本手段。
(五)公共服务市场化。在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引进市场机制,将政府权威与市场交换的优势进行互补,从而提高政府功能输出能力。
三、目前我国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现状与进展
1978年以来,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减少贫困、普及教育、环境保护、卫生保健等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主要表现在:我国许多重要的社会指标都从低收入国家的行列跃升到了中下等收入国家的行列,表明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处于中下等收入国家水平。近些年,我国各级政府还加快了对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改革步伐,在社会实践中创新了许多有益的做法,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复杂化、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如从1994年始,山东烟台市就推行了社会服务承诺制,后来在我国十大窗口行业陆续铺开;2002年,浙江省在探索公共服务监管方面,坚持人民满意为最高追求,提出以“树优良作风,创优质服务,做优秀公仆”为导向;2003年,南京市和广州市各自出台了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公共服务行为的规范,进一步明确了公务员的行为准则;与此同时,深圳市也对部分公共服务领域进行了开放,利用公开招投标方式打破城市基础设施垄断的状态;成都市全面推进“创建规范化服务型政府”试点工作;近几年各地政府先后提出打造服务型政府目标,对政府全面转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但是,从总体上看,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表现还比较薄弱,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长期以来传统社会管理模式集中体现为我国政府对社会采取的集中化社会管理体制。这种政府与社会高度合一的管理模式,使社会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最终影响到社会的协调、快速、健康发展。突出表现在:(1)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当前我国政府仍然带有浓厚的生产投资型政府的特征,政府长期充当了经济建设主体和投资主体的角色,在实践中造成了政企不分、忽视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发展失衡、金融风险与社会风险累积等问题。尤其是,我国社会结构的调整,如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阶级阶层结构的调整落后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造成了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失衡。(2)社会发展与政府社会服务滞后于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进程,突出地体现在社会安全网的建设十分缓慢,社会保障覆盖面和公共卫生覆盖面较低,不足以抵御经济市场化与国际化的风险。(3)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某些“拉美化”的现象如贫富差距加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过低、就业形势恶化、社会事业发展缓慢、政府债务风险与财政风险加大等等。(4)我国社会组织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政府社会管理方式尚不能适应社会组织形态变迁的要求。我国的社会管理面临着“一变五增”的新情况,即老体制下的职工逐步弱化了对单位的过分依赖,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新兴的多种所有制成份的“无主管”企业增多;外来人员、流动人员的比例增加;下岗、失业人员增多;老龄人口增多;贫困人群增多。(5)我国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迫切要求政府加大对社会利益结构的协调力度,建立有利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利益结构和利益关系。(6)我国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化,要求尽快改变以政府为唯一中心的“单中心”治理结构,建立政府与其他公共管理主体共同管理社会事务的“多中心”治理结构。但是我国社会中介组织或第三部门还未真正成为政府职能转移的载体,社会团体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公民社会的发育仍显迟缓,社会资本的开发利用不足,社会的自主性及自我组织能力不够强,各级官员新的治理观念还未树立等等。(7)作为社会稳定与社会风险重要指标的联名信增加率、集体上访增加率等指标不断上升,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风险加剧的时期。
目前,我国公共服务领域存在三大矛盾。首先,公共服务产品总量不足,日益扩大的公共服务需求与严重不足的公共服务供给形成矛盾。在实物产品大量过剩的同时,我国公共服务供给却严重不足,在农村公共医疗等领域甚至出现了倒退。其次,公共服务的投入严重不足,国家对各类事业机构的投入与公共服务产品的产出严重不对称。在我国改革发展的新阶段,国家继续包揽公共服务既是不可能的,又是没有必要的。现在,国内外有大量的资金正在寻找新的发展机会,而目前的公共事业体制却限制了各种社会资金的进入。事实上,在公共服务领域已经形成了两种不合理的局面:一方面国家对现有事业机构大量资金的投入,在相当程度上是用来养人,事业机构应当给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在公共卫生、农村义务教育等基本的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方面国家投入又太少,严重制约了社会事业的发展。再次,公共服务产品分配严重不均衡。面对总量不足的公共服务,我们的分配也存在失衡问题。广大的弱势群体得到的公共服务严重不足,远不能满足他们对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与强势群体享受的公共服务存在着相当大的反差。部分农村地区由于公共服务严重短缺,出现了因教育返贫和因生病返贫的问题。
目前,我国政府对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视程度可以说是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从中央到地方都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推动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改革。这种改革趋向主要体现为五个方面的要求:
一要建立健全一套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运作标准、运作原则、运作程序;
二要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关系,社会管理是公共服务的保证,公共服务是社会管理的基础,两者互为前提相互补充;
三要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模式多元化,如网格化管理模式和“社会矫治”模式等;
四要将政府从公共权力的行使主体转变为对公共服务的责任主体;
五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和民众参与机制,作为推动和保障服务型政府的动力和力量。
四、加快我国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的若干建议
(一)加快我国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的目标
当前我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加重视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政府社会管理创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建设一个以和谐发展为主题的公共服务型政府。
(二)加快我国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的指导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各级政府必须要全面履行职能,科学把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本质和核心。这个本质和核心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坚持社会目标优先原则。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和社会结构发生改变,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切实转变自身职能,大力推进政府社会管理创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更加重视就业、教育、文化、体育、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等方面工作,更加重视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服务体系。
3.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重点与一般之间的关系,要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根据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真实水平,摸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模式,既不能急于求成,又不能超越现实。
(三)加快我国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1.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l)更新管理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要使政府从经济建设型向社会管理型转变;从行政管制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从旧式发展观、片面政绩观向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转变;从集中管理型向依靠市场调控型转变;从提供经济物品向提供制度物品转变;同时要积极营造全社会重视社会发展的氛围。
(2)调整组织结构,再造管理流程。要优化组织设计;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责任,理顺社会管理中的条块关系,实行合理分权;借鉴国外的经验,设置独立管制机构;再造社会管理流程,实现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简便、透明和高效”。
(3)强化关键的管理职能,落实政府的社会目标。当前迫切需要政府加强以下几个关键的社会管理职能: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强化社会安全管理,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强化劳动就业服务职能,创造良好的劳动就业政策环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构筑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强化卫生服务职能尤其是食品药品监管职能,确保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命安全;强化收入分配职能,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正;强化人口与环境管理职能,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筑有效的公共帮助机制,维护与保障弱势群体合法权益。
(4)推动“多中心主体”社会治理,提高社会自治与自我服务能力。推动“多中心主体”社会治理,建立政府与社会的平等合作伙伴关系,提高社会自治与自我服务能力己成为当代社会管理发展变化的一个基本趋势。为此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治理格局,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积极拓展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推进社区建设;重视政府公共关系建设。
(5)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技术,改进政府的社会管理方式。一要重视“社会政策”管理;二要政府社会管理方法从“重管制、轻服务”向“管制”与“服务”并重转变,从以行政干预手段为主向以法律手段为主的转变;从政府生产向政府提供转变;采用现代化管理技术。
(6)建立社会运行状况的监测体系,创造一个“有预见性”的政府。在组织保障方面构建正式的体制内社会监测机构,辅之以社会第三方的独立评估机构,逐渐形成纵横交叉式、立体网状型的监测体系;重构社会信息的采集、整理和披露渠道,开拓广泛的社会信息收集源;研制并运行社会发展的监测(指标)体系,将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纳入政府决策和绩效评估过程中;构建社会稳定的预警、预控管理系统,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政府公共危机的管理能力。
2.推进公共服务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
(l)要推进公共服务观念的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公共服务的成本意识、效率观念、公平意识和多样化观念,切实把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努力建设好公共服务型政府。
(2)要推进公共服务体制的创新,努力实现政府公共服务的制度化、公共化和社会化。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公共服务制度,就必须要实现政府公共服务的三个转向:即从“运动型服务”转向“制度型服务”、“歧视性服务”转向“平等无差别服务”,从“单中心治理服务模式”转向“政府与社会合作的多中心治理模式”等。
(3)要推进公共服务的技术创新,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提供公共服务。当前积极推进电子化政府建设,是改善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途径,拓展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发展空间,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能力。
(4)要加大公共服务的管理创新,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为此应采取如下战略措施:一是制定政府公共服务的长远规划与发展战略,使之成为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国家规划与国家战略;二是以科技教育公共服务为导向,提升中国的核心国际竞争力;三是以人力资本投资的公共服务为核心,实现持续、稳定、公平的增长;四是以完善基础型公共服务为重点,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目标;五是以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为保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动力,等等。
(资料来源:《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2期)
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若干思考
发布时间:2008-10-13 14:55:18
胡锦涛同志在今年2月23日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建设服务型政府,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关键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准确把握、牢牢抓住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个关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科学分析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现状及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控制人口增长、减少贫困、普及教育、卫生保健、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与政府公共服务滞后于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进程。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重经济增长、忽视社会事业发展等问题,社会结构的调整落后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突出表现在社会保障覆盖面和公共卫生覆盖面较低,社会安全网建设较慢。
第二、我国社会组织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政府社会管理方式还不能适应这种变迁的要求。我国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是政府与社会高度合一的集中管理模式,它导致社会缺乏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的机制与功能。面对当前社会结构阶层多元化的重大变迁,政府在加大对社会利益结构的协调,建立有利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利益结构和利益关系方面,尚嫌力不从心。
第三、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城乡、地区差距扩大、贫富差距扩大现象,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复杂的情况,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增加,社会潜在风险加大。虽然经过近年来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强调,这种局面有所缓和,但仍未实现根本的好转。
第四、公民社会发育迟缓,社会资本开发利用不足。我国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化,要求尽快改变以政府为唯一中心的 “单中心”治理结构,建立政府与其他公共管理主体共同管理社会事务的多中心治理结构。但由于社会中介组织或第三部门还未真正成为政府职能转移的有效载体,社会的自主性及自我组织能力不够强,各级官员新的治理理念尚未树立起来等原因,社会团体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政府“单中心”治理状况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变,影响社会工作开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五、公共服务产品总量不足,产品分配严重不均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公共服务需求日益扩大。在市场上实物产品大量过剩的同时,公共服务供给却严重不足。因此在城乡不同程度出现了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行路难、停车难等民生问题。公共服务产品总量不足再加上分配失衡,致使广大农村和弱势群体得到的公共服务更为可怜,远不能满足他们对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
从宁波的情况看,应该说,在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总体上是处于全国前列的,主要表现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民间组织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社区建设成绩显著,社会危机应急机制初步建成,政府管理规范程度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等等。但必须承认,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一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譬如:社会上一些利益矛盾依然比较突出、社会危机应急体系还有待完善、民间组织发展不均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等。虽然这些问题相对于其它一些地区而言,是属于 “率先”、“走在前列”发展中的问题,但如不引起高度重视,也必将影响全面小康与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高认识,采取正确的思路和对策。
二、注意研究借鉴国际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有益经验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全世界各国政府都会面临的共同课题。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与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方式方法也不同。在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了较早的探索,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借鉴。
根据有关资料,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时期。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比较有限,社会管理以社会自我管理与社会自治为主,政府对社会基本上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主要是进行社会秩序管理,同时,政府承担了济贫的功能,但这种功能的履行也是尽量利用非政府组织进行。二是20世纪初至1978年左右的混合市场经济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点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福利国家或福利社会,主要目标是维持全体公民的最低生活水平与教育水平;建立和完善基本社会关系管理制度,鼓励和促进资本与劳动的合作,发展社会自治和社会自我管理;注重提高消费需求,以促进充分就业、维护宏观经济稳定作为重要目标。三是1978年以来的全球化市场经济时期。这一时期主要以教育、培训、基础科技领域为重要投资方向,以人力资本投资为核心,将消极的福利社会转变为积极的福利社会;积极推行充分就业政策,将 “福利”转变 “工作”,并适度控制福利支出的增长,以求达到平衡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目标;重视利用非政府组织、社会利益群体和基本社会组织进行社会协作治理;重视加强和促进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这一时期,是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进展最明显的时期。
深入考察发达国家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以下几种发展趋势:一是政府的管理服务职能不断强化。重视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在给公众带来实际利益的同时,有效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起到了维护政治统治的作用;二是使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法制化、规范化。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立法工作,努力形成在法律基础上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机制,确定具有超前性、系统性、协调性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发展指标,并确保依法落实;三是逐步使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多元化。即由政府单独直接管理和提供变为由政府和社会中间组织、各种社团及市场共同参与管理和提供,特别鼓励和扶持社会组织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四是在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中引进科技化、信息化与市场机制。西方发达国家大都把发展电子政务作为加强社会管理、改善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不断改进和创新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方法方式,提高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同时注意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将政府权威与市场交换的优势互补,提高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效率与效益。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创新发展
完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任务,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社会目标优先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展创新,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当前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科学调整政府与社会的角色定位。要适应现代社会复杂性、多元化的特点,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着重明确在完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和职能:一是要从高度集权到合理分权。通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明确政府职能定位,该退出的退出,该补位的补位,将社会可以自我调节和管理的社会事务交给社会组织,发挥其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行业自律、维护权益等方面的作用。改变长期以来由政府独家管理社会的状况,让多个社会组织共同管理和治理社会,提升社会的民主自治能力,增强社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功能;二是要强化公共服务。集中精力履行好自己的主要职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尽可能向社会提供又多又好的公共服务,实现由经济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由旧式发展观、片面政绩观向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转变,由提供经济商品向提供制度商品转变。
2.突出抓好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重点领域。由于我国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各地区的情况又存在很大差别,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可能覆盖到所有领域,也不可能采取同一标准,必然要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进行战略选择。从当前的实际出发,现阶段完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应该突出以下重点:在社会管理方面,一是发展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培育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二是制定实施配套的社会政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三是进一步建设完善社会规制体系,推行社会安全系统工程;四是改革调整社会管理执行机构,建全完善政府社会管理体制。在公共服务方面,一是因地制宜提高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水平;二是努力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三是积极提升公共医疗服务水平;四是大力提高科技、文化的公共服务水平;五是加大对直接关系民生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
3.大力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在新形势下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必须大力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首先是发展。应大力发展如行业协会、商会、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质检、商检、消协及广告公司、咨询公司等中介组织,培育社会自主性及自我组织能力,使其逐渐成长为政府职能转移的载体;其次是规范。要用法律法规规范社会组织的行为,建立完善各种监督管理制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问题和案件。政府部门要与社会中介组织脱钩,对社会组织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充分发挥其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作用,提高它们为市场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4.创建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机制。适应社会结构的多元性变化,推动 “多中心主体”社会治理,切实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发展格局,积极发挥非营利性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作用,综合利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努力形成政府机制、社会机制和市场机制的良性互动。
5.推进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创新。首先是要在观念上创新。坚持以人为本,使政府由经济建设型、行政管理型向社会管理型、公共服务型转变,切实把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和基本的职责;其次要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服务技术。积极推进电子化政府建设,改进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手段和途径,拓展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发展空间。研制并运行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监测体系,将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纳入政府决策和绩效评估过程。加强和重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信息的采集、整理和披露渠道,开拓广泛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信息收集源,提高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能力;再次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使公共财政切实向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倾斜,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公共财力支撑。
(摘自2008年5月5日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