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安全课堂,与不抓咬做朋友
亲爱的家长和孩子们,今天我们要聊一聊关于小班安全教育的重要一课——《不抓咬》,这不仅仅是一堂课,更是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安全准则。
一、小手不乱抓
孩子们天生好奇,小手总是不知疲倦地探索周围的一切,但你知道吗?很多小小的物件和角落都隐藏着安全隐患,比如桌角、电源插座、尖锐的玩具等等,这些都是孩子们容易忽视却又极其危险的存在,我们要教会孩子们,小手不乱抓,看到这些“不友好”的东西时,要懂得避开。
动作描述: 当孩子们看到这些物品时,老师可以示范一个“小手摆摆”的动作,告诉他们这是告诉小手不要去触碰的信号,用故事的形式,小明的玩具手指被桌角碰疼了”,来加深孩子们的印象。
二、嘴巴不乱咬
除了小手,孩子们的嘴巴也是探索世界的重要工具,但有时候,他们会不自觉地咬一些不该咬的东西,比如铅笔、橡皮、甚至是同伴的玩具,这些物品不仅可能造成口腔伤害,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后果,我们要教育孩子们,嘴巴不乱咬,只用来吃东西和说话。
情景模拟: 老师可以模拟一个“美食节”的场景,为孩子们准备各种食物和“安全玩具”(如软质玩具),在玩耍时,引导孩子们用嘴巴只去品尝食物,而不是玩具,通过故事告诉他们,咬人是不好的行为,会让他人受伤。
三、遇到“不抓咬”说“不”
除了具体的物品,生活中还有很多“不抓咬”的情景需要孩子们去应对,当他们面对陌生人伸出的手或是不熟悉的触摸时,要学会说“不”,这不仅是保护自己的方式,也是培养孩子们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一步。
角色扮演: 老师可以组织一个“小小守护者”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孩子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勇敢的小卫士”和“陌生的叔叔阿姨”,通过情景对话,教会孩子们如何拒绝不安全的触摸。
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安全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家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到孩子,家长们在日常生话中也要注意自己的行为,成为孩子们学习安全知识的榜样。
五、总结与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够明白“不抓咬”的重要性,并能够在生活中真正做到,我们也希望家长们能够与学校紧密合作,共同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学习环境,我们还会在后续的课程中,进一步拓展安全教育的知识,让孩子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如何保护自己。
让我们携手努力,为孩子们的安全成长保驾护航!